“高分屏蔽”能为“状元热”降温吗

2024-07-05 07:47 阅读
当代江西
“高分考生成绩被屏蔽,为学子筑起了一道隐私的屏障,通过适度隐藏这些学生的具体分数,有效分散了社会对“状元”光环的过度聚焦,让他们在分数的光环之外,享有宁静的成长空间。”

在今年的高考大战中,“屏蔽生辉”这个新词儿登上热搜,说的就是高分考生成绩被屏蔽。这种被特别“保护”的待遇,并非考生普遍享有,而是各省理科前50名与文科前20名精英学子的专属标签。

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引导和调整,通过“屏蔽生”等举措,原本万人瞩目的“状元郎”光环日渐褪色,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已从单纯的高考成绩转向对考生专业选择与未来发展规划的深入探讨。

高考成绩设“隐藏款”背后有何深意?这种风向的转变,意味着教育观念哪些深层变迁?

01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度诞生千余年来,“状元”便承载着士子的荣耀与梦想。

古韵今风,高考作为新时代的“龙门一跃”,依然是无数学子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高考“状元”亦承此荣耀,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昔日,高考放榜之际,高考状元成为最热的“明星”。媒体的“长枪短炮”、高校的热情邀约、商家的竞相追捧,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成功与荣耀的斑斓画卷。

人们热衷于挖掘状元们的成功秘籍,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所经历的艰辛与努力;人们羡慕着他们获得的丰厚奖励,却鲜少关注这些奖励背后所传递的教育价值导向。

在此背景下,“屏蔽生”制度的诞生,恰似一股清流,荡涤了分数至上的沉疴旧念,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对个体隐私的尊重,更是对教育评价体系深刻反思与调整的信号,预示着我国教育观念正经历一场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深刻变革。

“屏蔽生”,为优秀学子筑起了一道隐私的屏障,通过适度隐藏这些学生的具体分数,有效分散了社会对“状元”光环的过度聚焦。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分数的光环之外,也能享有宁静的成长空间,这是对每一个个体成长权利的尊重与保护。

诚然,“屏蔽生”制度更是对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一次勇敢挑战,它旨在引导我们跳出分数至上的窠臼,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公平的评价体系,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重视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元维度发展。

在这样的体系下,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与分数的堆砌,而是成为启迪智慧、塑造人格、培养能力、激发潜能的综合性过程。

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绝非“唯分数论”的单一衡量标准。

 

02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千古流传的劝学诗句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却也无形中铸就了“唯高考成功论”的执念。

在高考制度下,它往往被曲解为“万般皆下品,惟有高考高”,形成了一种唯高考成功论的偏颇观念。

对于这种观念,我们应当有着更理性的回应。

状元荣耀转瞬,奋斗之路永恒。高考作为人生的重要节点,为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未来几年的学习与生活甚至职场选择。

然而,高考并非终点,新兴产业和多元发展路径让成功有了更多路径选择。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状元的唯一性,而应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选择,鼓励他们在各自领域追求卓越。例如马云尽管高考数次失利,最终却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创新精神,打造了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

今日光环闪耀,明日仍需攀登。高考成绩优异,固然令人欣喜,但它仅仅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里程碑,而非未来成功的保证书。

曾经有份调查报告对全国各省高考状元(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的职业状况进行摸排,并列表介绍了部分优秀状元职业状况。

在我国杰出政治家校友榜、院士校友榜、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富豪企业家校友榜等顶层人才榜单,尚未发现高考状元的身影。

这并非是对高考状元们能力的否定,而是提醒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一次考试就能一锤定音。

先声夺人可喜,后来居上更荣。中国众多杰出人士,虽非高考状元,却在各自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达到了人生新高度。马化腾、张一鸣、雷军、任正非、周鸿祎、董明珠等便是其中翘楚。

他们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涵盖了从985、211到普通大学,甚至非大学毕业生。然而,他们却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证明了,真正的精英并非仅由一纸文凭定义,而是源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

靓丽的高分不应为我们所沉迷,奋斗的人生才能充满“不平凡”的色彩。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只有着重于自我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才不会将人生禁锢在“状元”的桎梏中,甚至成为这一标签的附庸。

 
03
 

家有状元郎,无疑是中国家庭的梦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无不希望子女能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翘楚。

当高考状元诞生,这不仅是学子多年苦读的成果,更是对父母期盼的最好回馈,是他们心中最引以为豪的荣耀。

但“状元”毕竟只是个例,过度渲染其光芒实则弊大于利,甚至容易催生一些负面效应。我们理应尊重每个学子的付出,并制定更完善的举措给“状元”热降降温。

政策引导为核心。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采取了严格措施,明令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及“高分考生”等相关信息。

此举旨在引导社会树立更为全面、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打破过去以高考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为降温“状元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技术手段是助力。“屏蔽生”的出现,正是为了缓解“状元热”这一社会现象。相较于传统的单一“状元”模式,通过设立“屏蔽生”,使得高分学生群体更加多元化,有效分散了公众对特定个体的过度关注,起到了积极的“散热降温”作用。

然而,技术手段虽能短暂降温,但仍需与时俱进,完善并科学细化分类,为构建更健康、多元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舆论导向是支撑。媒体过量的状元“造星”行为,既误导公众认知,又使教育偏离本意。因此,我们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高考成绩,避免过度神化高分现象。

同时,要加强教育资源公平、公正分配的监督和宣传,为各层次年轻人创造多元发展机会,营造不“唯分数”的社会氛围。让每位学子健康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如果一举夺魁,就上交国家,要是资质平庸,就承欢膝下,反正平安健康就好。”

如今,社会氛围悄然变化,家长和社会不再仅关注状元的辉煌成绩,而是更多聚焦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当然,这并非我们对高考状元的忽视和贬低,而是标志着教育从“分数英雄”向“多元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状元之名终是一时之荣,我们需谨记: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编辑:李孟玲 张晴烨(实习生)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