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龙灯:舞出非遗新活力
城南龙灯非遗研学活动现场。(青云谱区委宣传部供图)
“城南龙灯有100多道制作工艺,包括手工轧制龙头龙身,彩绘、竹编、剪裁、印染等。”近日,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龙灯生产基地,城南龙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克滨,带领来自南昌师范学院和宜春学院的40多名学生,现场体验灯彩制作工艺,传承非遗技艺。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舞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城南龙灯让我们感受到非遗魅力和工匠精神,激发了我们年轻一代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南昌师范学院大二学生王慧颇有感触地说。
江西传统民间灯彩扎制技艺“城南龙灯”起源于青云谱区城南村史家,迄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民间谚语有“史家的板凳爱煞人”之说。2008年,城南龙灯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城南村,每逢春节、元宵,家家户户都会参与点花灯、敲锣鼓、抬龙出街,街头巷尾一片灯火通明。
上世纪90年代末,从小喜爱龙灯文化的史克滨子承父业,接班龙灯制作。“原来,剪裁龙衣、装饰龙身、精雕龙头等步骤全靠手工,制作周期长而且成本较高,不利于传播推广。”史克滨告诉记者。
循着让传统技艺走向市场、走入千家万户的思路,史克滨成立城南龙灯实业有限公司,注册“城南龙灯”商标,带领制作团队从改良工艺和原材料入手,进行研制创新。一条看似古朴简单的城南龙灯,现已拥有龙头外观、龙头结构、龙骨架、灯光等10多项专利,种类从笨重的板凳龙发展到轻巧的布龙,再到多彩的灯光龙、变光龙、彩带龙等,制作材料也由玻璃钢换成安全易运输的塑料。
如今,伴随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活力,城南龙灯不仅畅销全国,还漂洋过海远销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华人华侨的欢迎,吸引了许多外籍友人的关注和追捧,成为高热度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出口量占年销量的20%以上。
探索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推动非遗持续“出圈”。近年来,青云谱区积极开展城南龙灯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进景区活动,并联合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组织开展非遗传承教学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现场学习灯彩制作工艺。2018年,青云谱区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灯彩之乡”;2019年,城南龙灯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大放异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打造了城南龙灯研究基地和传播基地,并组织专业人士远赴法国、埃及等国参加舞龙培训活动。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改进城南龙灯制作工艺,开发出更符合市场潮流和消费习惯的龙灯文创产品,让中国传统灯彩文化传得更远、更持久。”史克滨说。
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宋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