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揭秘:小丘疹背后的大秘密

2024-08-14 17:28 阅读
江西卫生健康报

  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或其他刺激引起,导致毛囊浅部或深部发生炎症。细菌性毛囊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发;真菌性毛囊炎则主要由马拉色菌导致。此外,化学物质或物理刺激也可能引发刺激性毛囊炎。

  江西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罗燕

  毛囊炎多见于青壮年,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常见于皮脂溢出旺盛的区域,如头皮、面颈部、胸背部和外阴。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后可形成脓疱,伴有瘙痒或轻微疼痛。严重时,整个毛囊或毛囊深部受累,疼痛明显,愈后可能遗留瘢痕,头皮处的毛囊炎还可能导致局部脱发。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在皮肤油脂分泌旺盛或出汗增加时,易感染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马拉色菌毛囊炎),其皮疹特点为半球状炎性毛囊性丘疹、脓疱,大小一致,常对称分布,密集而不融合。

  毛囊炎的治疗包括:

  1、避免刺激

  保持局部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或化妆品等;避免用手挤压毛囊炎,否则易导致感染加重或引起疤痕,尤其是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毛囊炎,挤压可能会导致颅内感染。

  2、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毛囊炎的治疗首选外用药。对于细菌性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外用抗生素制剂。而真菌性毛囊炎,可选用联苯苄唑软膏、特比萘芬乳膏、酮康唑洗剂、盐酸阿莫罗芬乳膏等抗真菌外用药或洗剂。

  3、系统口服药物治疗

  无论是细菌性毛囊炎还是真菌性毛囊炎,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除了局部外用药物,还可口服抗生素或抗真菌药治疗,具体药物选择及用法用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物理治疗

  红蓝光、紫外线、火针等物理治疗也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预防毛囊炎的方法包括:

  1、注意饮食,避免熬夜。

  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及皮脂分泌量增加,从而诱发毛囊炎。因此,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保持心情愉悦很重要。

  2、注意个人卫生,适当护理皮肤。

  可使用温和的清洁剂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在出汗后,但切忌不能过度。勤换衣物,穿着宽松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定期清洗床单被套,保持居住环境整洁。避免共用个人物品,不共用毛巾、剃刀等,以减少感染风险。

  如果毛囊炎反复发作或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咨询皮肤科医生的专业意见。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