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古窑为何在丰城

2024-08-18 20:15 阅读
当代江西

众所周知,王勃的《滕王阁序》开篇首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让南昌的别称“洪州”二字名扬天下。

而在南昌南郊30公里的丰城市境内,坐落着一座洪州古窑,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

洪州窑始烧于东汉,兴盛于唐,窑火历经800余年不熄,并以其独特的烧制工艺、丰富的器型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01
 
2011年4月20日,经考古专家长达4天的清理,位于江西南昌的一座南北朝时期古墓基本发掘完毕,出土28件文物,陪葬青瓷器多为洪州窑精品。
洪州窑确切来说起源于东汉晚期,经历了三国、东吴、西晋的发展和东晋南朝的繁荣,并持续至唐朝中期。晚唐五代时期,社会再度动荡不安,致使赣江流域、潘桥流域各窑口终烧。
唯有丰水河流域的碗泥岭窑口一苗独存,窑火不灭,一直续烧至宋、元。明清以后,碗泥岭窑口或陶或瓷,顽强生存,直至清末民国初,出于资源和交通等原因,碗泥岭陶瓷技艺从偏远的山中流传至丰水河西岸。
洪州窑前后连续烧造了800余年,窑址遍布丰城境内各个乡镇。铁路镇境内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址、遗迹,其中就有洪州窑窑址——宋元时期的青瓷遗址“碗泥岭”,当地有“先有碗泥岭,后有景德镇”之说。

洪州窑遗址龙窑。

洪州窑最早著录于唐代陆羽《茶经》。《茶经》卷中《四之器》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宜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陆羽从品茶的角度,对洪州瓷与茶色是否相配进行了对比。
有关唐代洪州窑的另一条重要史料是《旧唐书》卷一百五《韦坚传》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初年,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韦坚,于长安城东长乐坡下、浐水之上架苑墙,于其东面望春楼下凿潭通船,玄宗赐名“广运潭”,韦坚以新船数百艘置于潭侧,匾榜郡名,各陈郡中珍货于船上,其中“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关中不识连檣挟橹,观者骇异”,玄宗随后将这些“外郡进土物,赐贵戚朝官”。这里的豫章瓷,指的就是洪州窑青瓷。
这两条史料现已成为研究洪州窑的重要文献资料。记载中也已明确洪州窑在洪州(豫章郡)境内。

洪州窑遗址。

02
 
洪州窑,古代文献记载甚少,考古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于20世纪70年代末才确定窑址在丰城。
在此之前,提起洪州窑时,关于它的具体地点人们一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代蓝浦有言:“洪州烧造者,亦见唐代洪州,今南昌府。”民国吴仁敬、辛安潮写下“洪州,今江西南昌之旧名也,唐于此烧瓷,故名洪(州)窑”。江思清认为洪州窑址不在南昌,“唐代的洪州窑,即是景德镇窑”。
20世纪60代初,“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对上述两种意见作了总结性评论,指出“所谓洪州窑,有人主张是在南昌,也有人认为就在景德镇,两说都不可靠。究竟在哪里?也需要实际调查的”。
其实在1958年文物普查时,曾在丰城曲江镇曲江街东端发现古代瓷窑遗址一处(当时称“陶窑遗址”,即今曲江村窑仔岗窑址),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直到197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丰城曲江镇罗湖村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一处面积较大、堆积较厚、延续时间较长(东晋至唐代)的青瓷窑址。并于1979年对这处瓷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座龙窑窑炉遗迹和一大批瓷器、窑具等遗物。
通过对考古调查、发掘所获资料的研究,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罗湖村一带就是洪州窑窑址所在地。之后,对这一地区又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后在罗湖村以外的乡镇村庄又陆续发现了一批窑场遗址。前后发现总计31处。
洪州窑最具代表性的是青瓷,其产品美观实用,造型规整端巧,胎质细腻坚致,器形繁多,釉层均匀透明,玻璃质感强,纹饰简朴、生动,装饰技法多样,刻划、镂孔、戳印、点彩等技法并存,图案布局规整,繁而不乱,为同时期其他青瓷窑址所不及,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青瓷基地。

洪州窑遗址。

03
 
“在外人看来一碗一杯一碟不过是个容器,对于丰城制陶人来说,那些泥土瓷片都是一种专业、一种情怀、一种使命、一种骄傲,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把洪州窑的手艺传承下去,让它经久不衰!”洪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甘泰之饱含深情地说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制瓷工艺逐渐被遗忘,古窑之火似乎也渐渐黯淡,洪州窑因此面临衰落的困境。幸运的是,洪州窑传承人的努力和文旅融合的春风为洪州窑带来了生机。
着眼于非物质遗产的全方位保护,近年来,丰城在培育和引进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激励保障措施。碗泥岭这个“活着的洪州窑”的文化平台,吸引了许多热血青年返乡创业,为农村的文化振兴注入力量。
甘泰之,是一名乡土人才,也是洪州窑第五代传承人。1991年出生在陶瓷世家的他,受到父亲甘海春的影响,对陶瓷制作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2016年5月,甘泰之放弃上海优越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一心扑在洪州窑“碗泥岭”,探索洪州窑青瓷的博大精深和文化意蕴。
但对于大学毕业不久的甘泰之来说,单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当时的我对洪州窑以及陶瓷烧制技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以及自身浅薄的认知上。”心里的迷茫让他反思: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在这里?
为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甘泰之一边大量查阅资料,了解洪州窑的文化历史及陶瓷特色,一边到景德镇学习制陶技艺,攻克陶瓷的技术问题;又相继探访了汝窑、哥窑、钧窑、官窑等古窑口,思索洪州窑的复兴思路和做法。
甘泰之为了让本土文化符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继续传承好,他潜心钻研,以立足本土为基础,将材料、匠人、工艺、空间本土化,努力把洪州窑蕴含的丰富内涵挖掘好,通过洪州窑窑品再现,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本土文化。
2019年伊始,甘泰之便开始复烧洪州窑青瓷。找老瓷片、找泥料、找釉料,利用所学知识,他从陶瓷的泥料、釉料着手,潜心研究调釉和烧制技艺,对各种材料的组合进行密集实验。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甘泰之终于将洪州窑标志性的器型——纯朴古拙的造型、如玉似翠的青釉、变幻莫测的冰裂纹等元素复烧了出来。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提升洪州青瓷的艺术品位,甘泰之将古老的洪州青瓷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充分利用洪州窑文化的唯一性、独特性、艺术性优势,在陶瓷器皿上创新了莲花盏、莲花钵、莲花盘口瓶等装饰元素,让低调沉稳的青瓷焕发出时尚典雅的新姿,并进行产品产业化和周边文化拓展。

如今,置身在洪州窑碗泥岭,仿佛能穿越时光的隧道,感受到古窑曾经的繁荣景象。

古老的窑址,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然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残垣断壁间,依稀可见当年窑工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塑造出一个个精美的瓷器,让洪州窑美名远扬。(占佩璐)

 

编辑:李孟玲 审核:惟明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