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贡绣,指尖上的“风雅颂”

2024-08-19 04:54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江右贡绣代表性传承人陶卫华正在绣古画《捣练图》。本报全媒体记者钟秋兰摄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昌市红角洲水城艺术村的江南绣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右贡绣代表性传承人陶卫华正在专注地绣着古画《捣练图》。她双指轻捻绣线,轻弹绣针,巧手翻飞间,唐代城市妇女捣练、理线等劳作情景跃然眼前。她指下的作品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人物造型,充分展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这幅绣品长宽各1.2米,是新建成的中国肢体残疾人博物馆定制的,已经绣了9个多月,要赶在开馆前交付,为此她承担了难度高、技术精的大部分绣工。同时,还有部分残疾绣娘和江南绣业全职绣娘共同配合完成整幅画的底色、多层次绣制及因岁月而生的古画斑驳感基础部分。“作品要在中国肢体残疾人博物馆开馆时挂出展示,它代表着我们江右贡绣的水平和底蕴,我们非常重视,也一定会绣好。”陶卫华表示。

  江右贡绣是赣绣的一个分支,由民间刺绣演变而来,历史上曾数次为皇室定制绣品,讲究精、细、雅、洁,经过不断发展革新,如今是以蚕丝线为主在织物上(艺术类主要在丝绸上)进行刺绣的具有南昌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刺绣艺术。

  非遗与现代生活双向奔赴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多年来,江右贡绣“绣”出了千姿百态,除了进行文人书法、画作、摄影等艺术作品的再现,还与旗袍、汉服、手提包、丝巾等衣饰结合,打造新中式产品,使年轻人感受到国潮的魅力。

  让刺绣的美走进更多人的心里。作为江右贡绣的代表性传承人,陶卫华二十余年如一日扑在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扬上。在她的绣坊里,挂着的作品有并颈亲密相伴的天鹅、栩栩如生飞舞的蝴蝶、大胆写意的“泼墨仙人”、古拙的碑拓和印章,这些作品似摄影、似油画,又如写意、如书法,一针一线绣出江右贡绣的中式之美。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陶卫华研究出了“打子泼墨绣”和“飞白篆刻绣”技法。“打子针”是刺绣中常用来绣花蕊的针法,她利用打出不同大小、粗细、疏密、深浅的“子”来表现水墨画中的浓淡颜色变化。“飞白篆刻绣”则一改刺绣细腻柔滑的风格,直针、接针、捻针、虚实针、交叉针相结合,打破传统绣印章线条的工整、呆板及色彩单一,把篆刻的破残感、金石纹的肌理感选择性地留白,以盖印章沾印泥的多少以及用力的大小呈现出图纹的变化、虚实。陶卫华耗时一年半绣出的9米长《滕王阁序》印谱刺绣作品,正是“飞白篆刻绣”的具体技艺呈现。

  与时代同行。陶卫华还是个积极的非遗推广志愿者,身影活跃在江西服装学院、南昌市老年大学、江西科技学院和“非遗在社区”交流论坛上。自2016年起,她在线上线下免费开设培训课传授技艺,培训绣娘上万名,为江右贡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创新发展积极寻找“入世”之道。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如今,陶卫华仍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她参与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资助的“美丽工坊资助计划”,为18岁至60岁肢体残疾女性提供刺绣教学,给古老非遗赋予新时代意义。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秋兰 实习生 许青青 杨雅雯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