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赣南情

2024-08-22 11:39 阅读
赣州社科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从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生活和战斗了3年多,历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县委书记、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书记兼江西省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代理秘书长等职。邓小平深入赣南农村一线,与干部、群众进行广泛接触和交谈,与赣南苏区群众缔结了深厚情谊。

 
修路“急先锋”
 
邓小平于1931年8月到达江西瑞金,并担任瑞金县委书记。由于频繁的战争和阶级敌人的破坏,当时瑞金的道路交通十分不便,道路崎岖,河床狭窄,河流湍急,交通工具落后,全县只有几艘“划子”“起根子”一类的小木船。弯弯曲曲的河面上搭有几座歪歪扭扭的独木桥,村道高低不平,小路都是泥土垒筑的田埂;加之国民党对中央苏区接二连三的“围剿”战争,河床道路都受到破坏。
 
看到这种情况,邓小平和县委委员们一起,在稳定政治局势、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动群众修桥铺路,改善道路交通。曾经担任县苏主席的杨世珠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邓小平带着大家修整道路,大体分了三步走,第一步是调查研究,县委县苏干部分成四个组行动。9月初我跟随邓小平深入到云集、黄柏、沙洲、安治4个区16个乡,先是沿河走,确定哪座桥需要加固,哪里需要建一座新桥,一一予以登记;再是确定连贯两个村子的大路和通往邻县的大路;三是确定群众经常过往必须修整的道路。第二步是宣传发动,在有关区乡召集干部群众大会。记得当时邓小平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主要是落实责任,责成各区乡各自修好自己的桥梁道路,要求除保证农业生产劳力之外,需将所有劳动力投入修桥铺路;凡因扩宽路基及改直路线而占用的土地,一律由区苏负责给予补偿。桥梁所需木料,从公山采取。第三步是组织全县群众一起动手修路。那时,县委县苏干部除了留人处理日常工作外,全部分头到各个点和群众一起修路。我和邓小平都在任务较重的洋溪和大田尾村。邓小平和群众同吃同住,每天起得很早,有时扛木头,有时挑沙石,有时挥锄平路。由于组织得当,群众积极,一个月内就新修了木桥5座,加固老桥3座,村村道路加宽到2尺多,路面上铺了一层沙石。
 
道路修好后不久,即1931年9月28日,毛泽东、朱德、项英、王稼祥等率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部机关到达瑞金。看到一条条修整一新的道路,毛泽东盛赞邓小平具有远见卓识。11月7日,“一苏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成立了苏维埃中央政府,瑞金更名为“瑞京”,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这时,年仅27岁的县委书记邓小平又想:苏维埃中央政府建都瑞金,人员多了,马匹多了,运输任务加重了,原本修整的道路桥梁仍不能适应需要,必须再来一次大突击。
 
“一苏大会”结束后,邓小平与县委、县苏干部们商量:大家看到了,现在的道路比以前更加拥挤了。特别是叶坪村的中央政府驻地、洋溪的中央党校、朱坊的红军医院,以及兵工厂、弹药库等,这些地方的道路建设耽误不得。我们要再来一次突击,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党团员,积极带头行动起来拓宽道路,建设交通。既要保证中央机关的人员马匹行动方便,又要保障前线供给顺畅,也不能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于是,一个发展交通事业,确保安全顺畅的突击运动在全县展开。山坝、朱坊、松山、武阳大木桥相继动工;以叶坪为中心通往各处的主干道路以及瑞金通往古城、筠门岭、西江、博生、石城、兴国6条主干道同时兴建或加固。全县组成35个修路队互相开展修路竞赛,干部群众一律在家吃过早饭后自带中餐直到天黑才回家吃晚饭。经过一个余月的突击,修路计划基本完成。这时,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在各个桥头路口设立了交通护卫哨,成立了护路队,道路交通大大改善。
 
群众贴心人
 
邓小平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时工作很忙,但对干部群众的生活极为关心,经常深入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帮助干部、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瑞金县城红军家属杨老汉,老伴死得早,两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家里用水都是工会干部轮着挑,老汉心里很过意不去。一天,杨老汉起了个大早,想自己去挑水,省得工会的干部总把他的事儿记挂在心头。可是,没等到杨老汉走到井边,就被早起的邓小平看见。邓小平上前抢下杨老汉的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对杨老汉说:“怎么你来挑水?不要累坏了身子骨。”事后,邓小平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说道: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时时刻刻都要关心群众的生活,了解群众的疾苦。群众有困难,干部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处处都要为人民办实事。
 
有一位在县苏政府工作的干部,家里老母亲有病长年卧床,老婆又体弱多病,还有两个幼小的孩子。这位干部被家庭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点钱都用来给家人抓药治病了,家里常常无米下锅,只好用野菜充饥。但这位干部从没有向组织上诉过苦。
 
有一天傍晚,这位干部到城郊去挖野菜回来,正碰上了邓小平,邓小平见他躲躲藏藏,便主动上前打招呼。只见这位干部手里提着满篮子的野菜。邓小平心里明白了八九分,便问他有什么困难。这位干部不肯说,在邓小平的催促下,才把家中的情况说了出来。小平回到县委,把自己结存的2块银元和10来斤大米叫通讯员连夜送到这位干部的家里。
 
邓小平一心扑在工作上,在瑞金不到1年的时间里,便把全县各项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然而,对于自己,他却从不搞特殊。他到瑞金后,住的是老百姓的民房,有时甚至住祠堂、庙宇。他没有丝毫官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1931年10月,瑞金的边区新陂、渡头急需派干部去打开新局面,帮助建立政权机构。黄柏区的刘启明等人接到县委通知,到县委报到。他们刚走进县委大门,邓小平就满面笑容的出来迎接,同他们一一握手说:路上辛苦了。并带他们到自己的房间里休息,倒茶打水,然后再布置工作。晚上,邓小平又到他们房间里看望他们,同他们拉家常,询问他们的家庭生活、个人工作等情况以及当前的生产和革命斗争,邓小平要求他们,下去应该迅速地健全党的组织,把广大的穷苦群众组织起来;掌握自己的武装,以便随时镇压残余的反动武装。同时,应该经常地很好地深入群众,同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新区的情况很复杂,要时刻提高警惕,防止敌人造谣破坏。
 
邓小平这种简朴而又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使刘启明等人深受感动。
 
带头做优抚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会昌县委书记,同年7月任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又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他很重视拥军优属工作,经常带领干部走访红军家属,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会昌县筠门岭镇朱屋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暨邓小平同志旧居。(资料图片)
 
一天,邓小平来到会昌筠门岭检查工作,有个乡干部向他反映了烈属刘嫂(刘泮林妻)家中的困难。原来,家住筠门岭小吉村的红军战士刘泮林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由于当时优抚工作做得不够,刘泮林家一家7口,分到的田地无人帮耕。转眼到了这年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刘家十亩田的稻谷,在亲友的帮助下总算收了回来,可是还得耕和种呀。季节催人,亲友们也顾不过来,急得刘泮林的爱人刘嫂团团转。
 
邓小平听了以后,严肃地说:“知道了。他家的田由我们耕种。”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邓小平便派了几名干部战士帮刘嫂家翻地耙田,田耙好后,他又亲自带领干部战士帮刘家莳田,一连莳了三天,完成了抢种任务。刘嫂感动得热泪盈眶,泮林的老父亲更是激动万分,几次拉着邓小平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事后,邓小平专门召开了一次各区、乡干部会议,会上反复强调了优抚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关心群众,优抚工作尤其要做好。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纠正优抚工作中的偏差。会后,各区、乡都修订了优抚措施,组织了帮耕队、代耕队,健全了“共产主义礼拜六”活动制度。逢年过节,还组织人员登门访问,解除了参军战士的后顾之忧。
 
作为中心县委书记,邓小平特别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无论是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还是购买革命战争公债,发展经济建设,他都要求党团员冲锋在前,以模范行动带动各县群众。会昌县在7、8、9三个月参加红军的人数中,党团员占46%。这个县麻州区第六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共产党员刘定记,自己带头报名,一次动员和带领10人参加红军。在与敌人作战时,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共青团、工会、妇女等群众团体组织,是党联系革命群众的纽带和桥梁,邓小平也十分注意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发挥他们的作用。
 
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生活和战斗三年多,他与赣南苏区人民的结下了深情厚谊。他在中央苏区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了他勇挑重任的政治勇气、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热爱人民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钟燕林)

 

编辑:陈笑笑 审核:倪旻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