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张九龄在南昌踱步望月,五年后李白在长安……

2024-09-17 19:07 阅读
瞭望智库

你有多久没有仰望天空了?

也许你正在伏案备考,

也许你正在低头刷屏幕,

也许你正埋头穿过拥挤的人潮。

是时候抬头看看月亮了。

 

月亮,

承载了古往今来的喜悦和思念。

无论是张九龄的庭前踱步

还是苏轼的对月小酌,

唐宋的诗人为一座座城市

留下了独特的圆月。

 

今夜,

让我们追随他们的脚步穿越时空,

共赏一轮圆月。

月光流转,

顺着时光之河漂流而下,

开启一场与古人相遇的奇妙旅程。

 

独行,月是故乡明

公元737年,南昌,张九龄被屋内的烛光唤醒。起身灭烛时,他又被窗外的月光所吸引,在门庭踱步望月。夜已深,月光比烛火更明亮,他再也难以入睡。庭院里满是露水,浸透了他的衣衫,明月高悬于天际,但也没有回家的路遥远。

由景生情,张九龄的愁绪在湿漉漉的露水和月光中氤氲开来,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道出了无数游子的思乡与归期。

今年的中秋,你是不是也独在异乡呢?

底图为南昌夜经济“点亮”中秋赏月夜。图 | 新华视频

五年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在长安仰头望月,感到了宵禁后无尽的寒凉与落寞。

中秋的长安城,正在为远征沙场的男儿捣制冬衣。一声声杵声,是一声声思念和牵挂。月光在捣衣的指尖流转,呼唤着戍边的男儿。李白写出了大唐盛世背后普通百姓的付出。此时此刻,你是不是也在牵挂着那遥远的TA呢?

底图为西安钟楼。图 |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李白曾得到过唐玄宗的赏识,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赐金放还,游历四方。他的好友、一心报国的杜甫,却仕途不顺,饱经战乱和流离之苦。

759年,流放边塞的杜甫既怀家愁,又忧国难,感慨万端。恰逢白露夜晚,清冷萧瑟,顿生寒意,大漠之上,甘肃天水月光和黄沙遥遥相映。

天地之间,我们共赏一轮圆月,本无差别,但在杜甫笔下,家乡的月更明亮。今天,你是否也觉得家乡的月亮更加动人呢?

底图为甘肃敦煌拍摄的“超级月亮”(二次曝光)。图 | 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767年,杜甫避乱蜀中(今重庆奉节),因安史之乱与家人离散。一句“满目生明镜,归心折大刀”,引用了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的典故——吴刚一心想回到人间,心不在焉,才折断了砍树的大刀。

底图为重庆夜空的“超级月亮”。图 |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杜甫本人也像吴刚一样漂泊无依,空有归乡心,却无归乡路。月光也像冰刀一样清冷,让他的笔力更显深刻。抬头望月,你是否也觉得月光的冷峻多了几分?

玩月,一遍洗寰瀛

833年的中秋夜,苏州,刘禹锡在赏月时,玩儿出了“首二句压倒一世”的诗。

暑气消减,月光如水一样将尘世的烦恼洗尽,连同天上繁星和地上草木也飘飘然断舍了尘埃。我想,你我也大可如刘禹锡一样,抛却烦恼,在月光下翩翩起舞,享受这皎洁月色……

底图为2024年8月1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拍摄的“超级月亮”。新华社发(杭兴微 摄)

37年后中秋之夜,皮日休想到前一年高中进士,东游至杭州,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路上拾起桂花,洁白如那天上月,沁人心脾,大概是嫦娥洒下来赏赐这芸芸众生的礼物。

他的思绪越发广阔,以小见大,怡然自得,写下了“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样的联想飘转千年,也让我们在中秋找到属于自己的悠然。

举杯,千里共婵娟

几乎是同一时间,河南洛阳,62岁的白居易与文友举行了一次中秋夜月夜雅集。

月光洒在嵩山之上,远远望去,嵩山的里里外外像是覆盖了千重积雪。月光洒在洛水之上,好像在高低不同的位置镶嵌着两颗明珠,美丽灵动。在经历人生起伏后,白居易在闲适的月色下,暂时忘却烦恼,享受这片刻的美好。

公元1076年,苏轼和一众好友在密州(今潍坊诸城)超然台饮酒赋诗。高台之上,月转朱阁,他的思绪被月影抽丝剥茧,悲欢离合填满了眼中的山河。把酒临风,笔走龙蛇,他用一首《水调歌头》唱尽了人间悲喜,思念穿越了千年。

受过离别之苦的人,虽相隔千里,千年之后,仍可共赏一轮圆月,在诗歌中达到“超然”的境界。(文 | 谢芳 实习生段心怡)

底图为中秋来临,打卡潍坊赏月宝地超然台。图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巩建国 摄

 

编辑:汤吉宁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