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成“保姆”,乡村学校何去何从
在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孩子随家长进城、跨区域人口流动增多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乡村学校学生不断减少,乡村学校“空心化”现象加剧。在此趋势下,乡村学校面临“被动”沦为教师培训基地、教师积极性不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等三大问题。
乡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无法按照师生比配备师资,客观上占用大量编制资源,造成“超编缺人”问题。为维持乡村学校正常运转,各地教育部门多通过“特岗计划”“三支一扶”项目以及临聘教师等途径来补充缺口。
担忧二:在以成绩论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下,优质生源和师资持续流失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挫伤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些基层教育人士认为,当下教学成绩仍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经费、甚至培训机会等都围绕着这根指挥棒来分配。校长最害怕所在学校垫底,只能拼命提高分数,但乡村学校先天偏弱,即使疲于奔命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还影响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去年底,《半月谈》报道,乌蒙山区一个县的乡村中心小学,15个班级486名学生期末参加全县统考,英语科目总分50分,所有班级平均得分为20分,平均得分超过30分的只有两个班级,399名考生的成绩在30分以下。该报道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这并非个例。西部一位在乡村学校工作多年的县级督学介绍,2013年,他所在的乡村中学初三学生中考语文均分是93.6,尚进不了全县前八。但这两年,全县中考语文均分不及格,就连小学六年级语文统测也不及格。“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实在堪忧。”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在一些小规模学校尤其是教学点,教师更多承担“保姆”角色,确保孩子在校有饭吃、有人看。由于班级人数较少,缺乏学习氛围和竞争环境,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困难。
此外,年轻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弱。尽管当前包括公费师范生在内的师范类专业招生分数逐年攀高,教师招聘考试竞争也很激烈,但与过去“老人”相比,现在部分年轻人缺少教育情怀,更多是把教师当成一份工作,吃苦、钻研精神有所欠缺。与城市学校有家长的“强辅助”不同,乡村学生家庭教育是薄弱环节,更需要学校和教师“多拉一把、多费点心”。而许多时候乡村教师只是按部就班教学,特别是面对学生考试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的现状,一些教师逐渐丧失荣誉感,责任感也进一步松懈,学生们更容易“破罐子破摔”,最终导致“学的不愿意学,教的没有好好教”。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破解?
其次,乡村教育要有“乡土特色”。
如何与乡村社会更好融合,获得“在地化”支持,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另一关键。王安全说,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书本,当地文化、特色都是活的课程资源,要把书本知识和乡村文化有机融为一体,呈现在教学中,形成特色教育。这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现有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很难推广这种前沿的教学方式。地方政府和高校可借鉴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采取订单培养的方式,合作开展乡村学校全科教师培养。
编辑:陈笑笑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