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瞳的“美丽陷阱”:成本两三元,贴牌翻几番

2024-09-27 14:58 阅读
海报新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近几年,“上半脸”审美兴起,逐渐成为“颜值经济”的风向之一。被称为“眼部口红”的美瞳更是成为“美妆黑马”,市场甚为火热。

  然而,火爆的表象背后,掩盖不了一个严肃的事实——这种跟眼组织紧密接触,直接覆盖于角膜表面的产品,不只是时尚单品那么简单,它还具有医疗属性,且是属于有着较高风险、管控严格的三类器械。

  那么,在当前的美瞳市场上,消费者购买的美瞳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一副美瞳又能获利多少?近日,海报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某电商平台销量较高的美瞳产品

  美瞳虽美,却易陷入“美丽陷阱”

  樱花粉、冰川蓝、迷人灰……无论是一寸秋波、两汪清水的古典美,还是打造玄幻感、追求百变的个性美,美瞳这一美妆生态系统的刚需配件,已成为很多时尚人士的生活必备。

  据青山资本的相关统计数据,从2017年到2022年,中国彩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1%,位列全球第一。目前,我国美瞳市场按零售额估算约为150亿元~180亿元。

  另据Mob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美瞳行业市场规模可达500亿元,有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

  “因为近视,又不想每天戴眼镜,所以我从初中开始就佩戴美瞳,到现在已经十年了。”美瞳爱好者李鑫(化名)告诉记者,美瞳不仅有度数,还有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很好地满足了自己的爱美之心。“最开始是找代购买,日抛、月抛和年抛都买过,我一般比较关注的是价格,安全隐患之类的,确实不太了解。”

  不久前,李鑫发现自己的左眼开始出现模糊、重影的症状,“就像罩了一层磨砂玻璃,最后不得不去医院。检查结果是角膜破损,医生说跟佩戴美瞳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美瞳所用的材质,如果不安全,那对眼睛的伤害其实非常大。”

受访者供图

  医疗器械,岂能“儿戏”?

  美瞳,属于“彩色隐形眼镜”,是隐形眼镜的衍生品。多年前,国家就发布规定,将美瞳正式列入第三类医疗器械,并要求美瞳相关企业在经营时需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售卖美瞳也需要有开售医疗器械的资质。

  也就是说,这些买来放在眼球上的薄片,是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一起被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的产品,有着同样的风险级别。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上售卖美瞳产品的部分商家并没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而且采用的是代工生产模式,换个标签利润即翻倍。

某美瞳商家的回复

  “我们的产品是大厂生产的,品质都有保障。”

  “是中国台湾生产的,具体情况需要问下领导。”

  “产品基本是在中国台湾生产的,都是用净化器过滤的纯水,可以放心使用。”

  ……

  在某电商平台,针对销量最高的几款美瞳产品,海报新闻记者就生产工厂问题进行咨询时,商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随后,记者要求查看《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商家则表示“不方便提供”。

  “国内售卖的美瞳产品几乎都来自同一家或者几家代工厂,产品都是一样的。”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有的品牌美瞳产品可能会在原产品出厂后再进行二次加工,“换上自己的品牌之后,价格就能翻几番。”

  成本两三元,贴牌翻几番

  在搜索相关信息时,一些美瞳价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相同品牌的同一款美瞳在不同平台价格不一,不同品牌的美瞳价格相差几十倍,有的美瞳价格最低仅为5.9元一副。

  如此一算,美瞳的成本究竟是多少?

一副美瞳,低至5.9元

  “其实出厂成本只有两三元的美瞳,在层层代理后,终端加价能到一两百元。”一位从事过“瞳代”的微商告诉记者,美瞳的售价主要受产地、材质、款式和品牌的影响。“产地不同主要指国产和进口两种,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关税,美瞳的主要材质还是水凝胶。另外,除了几个大厂之外,国内的牌子基本都是贴牌代工,相似的款式,相同的工厂,但不同品牌,价格会相差2-5倍。”

  市场乱象的背后是一些商家别有用心的误导。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曾表示,在临床上遇到很多戴美瞳的患者,因眼部感染导致角膜混浊,最终永远恢复不到原来的视力。但很多商家及美妆平台在宣传中刻意将“美瞳”和“美妆”划上等号,使消费者认为美瞳是可以随意买、随意用的日用品、美妆品,忽视其潜在风险。所以,依法打击不法商家的同时,也要监管规范美瞳市场,杜绝虚假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首席记者 李子骄)

 

编辑:李坚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