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临川文化 光照千年
抚州人杰地灵、文韵深厚,有着2200多年建置史,被称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赣文化两大支柱之一的临川文化,涵养了独特的才子文化、戏剧文化、书院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古村落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

抚州“一河两岸”
【临川才子 群星闪耀】
“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临川才子”是“临川文化”的得意之笔。据史料记载,从宋至明,抚州有文科进士2509人,占全省文科进士总数23%,有武科进士81人,登前三甲的有17人,还出现了南丰曾氏家族“一门六进士”和乐安流坑村董氏“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特别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伟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明代剧坛伟人汤显祖等,不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且赢得了世界性的崇高声誉。近现代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的饶毓泰,文学史家游国恩、肖涤非,无产阶级革命家赵醒侬、李井泉,书法家舒同,音乐家盛中国等一批先贤名流都是抚州的佼佼者,近现代抚州籍两院院士就有10人。
【书院林立 文脉绵延】
古代抚州书院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据抚州宜黄县《罗氏宗谱》载:唐天佑年间(904—907),节度使罗坚、罗信曾赠田于宜黄棠阴创建了湖山书院和三湾书院,这是见诸于史志记载的抚州最早的书院。到宋以后又创建了盱江书院、兴鲁书院、仰山书院、琴城书院等比较著名的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代,古代抚州书院的发展一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期间著名书院和著名教育大师层出不穷,为古代抚州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兴鲁书院
【戏曲文化 历久弥新】
抚州历来有“戏剧之乡”的美誉,诞生了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经典久唱不衰。出自宜黄的军事家、抗倭名将谭纶从浙江带回海盐腔到宜黄后,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海盐腔与本地音俗结合,在渗合弋阳土调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宜黄腔”。宜黄演员被称为“宜伶”,宜黄戏班盛极一时,在江西剧坛影响深远。1000多名宜黄演员出资兴建了一座清源师祠庙,并邀请汤显祖写下《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成为极其稀贵的戏曲理论遗产。
【医脉传承 仁心济世】
抚州古代医学发展迅速,医家辈出,灿若群星。自宋至清,载入各类方志与典籍的名医就有数百人,他们中大多数集中在盱江和抚河流域,形成了一个医家群体,因此称为“盱江医学”。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中,抚州有7家,分别是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梴、黄宫绣、谢星焕。盱江医家辈出,也促进了药业的发展,出现了名播赣闽及海外的“建昌药帮”。建昌药帮以药的炮制技术独特、药效高而著名,有“药不过建昌不灵”之称。
【红色故土 不忘初心】
抚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央苏区北大门,中央苏区反“围剿”主战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在抚州领导和指挥武装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10位元帅中有9位、10位开国大将中有7位、57位开国上将中有30位在抚州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东陂战役、黄陂战役、洵口战役、团村战役、金溪战役和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战斗等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