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日报专版:品文化江西 扬赣风鄱韵·2024年江西省社科普及宣传周

南昌:千年豫章郡 天下英雄城
南昌,别名豫章、洪州、隆兴等,明代定名为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南昌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600余处文化遗址。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滕王阁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因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世称“西江第一楼”。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占地面积10155平方米,基本陈列展出文物展品407件(套),图片图表509幅,已接待观众3000余万人次。纪念馆及所辖5处革命旧址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早在明清时期就是江南三大商贸中心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踏、冬无寒土”的美誉。如今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江西民居建筑特点,被誉为赣鄱第一文化街区。
绳金塔自唐代始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素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说,被誉为南昌镇城之宝,是南昌历史上最高的古建筑。
安义古村群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120余栋,是中国典型的赣商文化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江西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村群”。
抚州:临川文化 光照千年
抚州人杰地灵、文韵深厚,有着2200多年建置史,被称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赣文化两大支柱之一的临川文化,涵养了独特的才子文化、戏剧文化、书院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古村落文化、中医药文化等。
“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临川才子”是“临川文化”的得意之笔。据史料记载,从宋至明,抚州有文科进士2509人,占全省文科进士总数23%,有武科进士81人,登前三甲的有17人。特别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伟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等,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且赢得了世界性的崇高声誉。近现代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的饶毓泰,文学史家游国恩、肖涤非,书法家舒同,音乐家盛中国等一批先贤名流都是抚州的佼佼者。
此外,抚州历来有“戏剧之乡”的美誉,诞生了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久唱不衰,是中华戏曲大花园里不可缺少的奇葩。
抚州古代医学发展迅速,自宋至清,载入各类方志与典籍的名医就有数百人,他们中大多数集中在盱江和抚河流域,因此称为“盱江医学”。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中,抚州有7位,分别是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梴、黄宫绣、谢星焕。
新余:浪漫七夕地 天工开物城
新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文化特色鲜明,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的“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是“七夕情人节”的发源地。
在新余,仙女下凡的传说自古有之。早在西汉时期,今天的仙女湖一带就流传着“樵夫偶遇仙女对弈”的传说;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在其志怪笔记小说《搜神记》中,又记载了发生于“豫章新喻”的“毛衣女故事”,仙女下凡的故事第一次记载了具体地点。除传说之外,新余各地还散布着关于七仙女、七夕等相关的古迹遗存、地名。如千年古村鹊桥村,古桥银汉桥,古溶洞神牛洞、织女洞等等,无不给新余平添了浓厚的七夕爱情文化氛围。
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生于1587年,江西奉新人,与汤显祖、朱耷二人构成晚明江西三大杰出人物。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谕,著成《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分宜现隶属新余。
天工开物文化就源于此书,历经近400年积淀,成为江西为数不多的能与世界对话的一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书中所记载的夏布刺绣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余发扬光大冶炼技术,因钢设市,有着江西最大钢铁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锂盐生产基地。2023年,还承办了国内首次天工开物文化主题省级学术研讨会。
景德镇:千年窑火 兴旺不熄
如果说中国是世界瓷器的代表,那么景德镇瓷器可以称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景德镇瓷器发展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瓷都”,曾为皇室制瓷长达900余年的景德镇早在唐、宋时期就与五大名窑争奇斗艳,最后脱颖而出,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世界陶瓷之都。
史料记载,景德镇瓷器始于汉室,在汉代,这个地区已经在商周原始瓷的基础上,烧出有釉的青瓷器。东晋景德镇名为新平镇,工匠赵慨对景德镇陶瓷工艺进行改革,被后人称为“制瓷师主”。
唐朝时景德镇又名昌南镇,制瓷者陶玉、霍仲初所制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被称为“假玉器”,令昌南瓷闻名天下。考古发现了大量景德镇五代窑址,分布甚广,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据了解,宋真宗皇帝要求景德镇烧造御器,并在瓷器底部书“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元代是景德镇创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景德镇成功烧造了青花瓷,标志着青花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水准;还有釉里红瓷,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开辟了由素瓷转向彩瓷的新时代。
明代,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景德镇真正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瓷都。
清代由内务府主管御窑厂,派专人驻景德镇监督制瓷生产,当地的瓷器发展也日臻完善。
吉安:庐陵文化 源远流长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皇庆元年(1312年)取吉阳、安成首字合成吉安,寓意吉泰民安。吉安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有“江南望郡金庐陵”之称,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流传着“三千进士冠华夏”的历史佳话,创造过满朝文武半吉安的人文盛况。它还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在此诞生了160位开国将军,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这里铸就。吉安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有天下第一山井冈山、山川第一景青原山、羊狮幕“笔锋插霄汉”、白鹭文澜骡子山、三叠泉瀑白云山,还有千年古村、千年书院、千年古寺、千年古窑,让人流连忘返。
一代文宗欧阳修,江西永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经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和谱牒学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是庐陵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此外,抗金忠烈杨邦乂、“脖子最硬”的名臣胡铨、南宋名相周必大、民族英雄文天祥、诗坛巨匠杨万里、爱国词人刘辰翁、明朝五朝重臣杨士奇、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等,也是庐陵文化的代表人物。
当地的吉州窑创烧于晚唐,极盛于南宋,至元末明初终烧。目前遗址内保存着从晚唐至宋元时期的24座古窑遗址,窑址总面积80,5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

赣州:红色故都 客家摇篮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千里赣江的发源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阳明圣地”等称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为新中国的雏形。
赣南、闽西、粤东是客家民系的主要形成地和聚居地。从自北而南的移民顺序看,移民首先是来到赣南,然后再迁往闽西、粤东地区。20世纪90年代,学者提出了“赣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后为学界所共认,从而确立了赣州客家摇篮的地位。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王守仁,号阳明子,世称王阳明,自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任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至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离开赣州。其间,通过讲学、办书院和社学、举乡约推行王化德政,教化赣州百姓,实践了他的“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理论,创立了“致良知”学说,并成就了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道。
鹰潭:古越文化 中华道都
鹰潭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作为曾经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角山商代窑址遗址的发掘,展现了这片土地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和创造的智慧。角山古窑炉火亘古不息,将古越文化点亮至今,为鹰潭的建置之始铺垫了文明。
如果说四千年的古陶文化、三千年的古越文化是鹰潭最早的底色,那么两千年的道文化和一千年的心学文化,就是鹰潭最深厚的底色。
1900年前,张道陵弃官归隐,结庐修炼于龙虎山。其后,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教——正一道。此后,鹰潭龙虎山作为道教发源地、中华道都而载入史册。
时光再回到一千年前,在鹰潭贵溪,南宋四大书院之一象山书院在此建成,陆九渊以“明理”“志道”“做人”为宗旨开坛授学。“象山心学”于此逐渐形成,贵溪象山书院因此被誉为中国心学发源地。
鹰潭,这片秀丽的土地,饱含着革命的热血与激情。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上清红军会师、周坊革命暴动等那段峥嵘岁月的英勇事迹,涌现了邹韬奋、夏润珍、江宗海等一批革命志士。
上饶:上乘富饶 信美之郡
上饶因“上乘富饶”“信美之郡”而得名。因东连浙江、北接安徽、南邻福建,素有“豫章第一门户”和“四省通衢”之称。上饶的饶信文化是江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包容万象、兼而有之、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
这里,有万年稻作文化,因为万年大源镇仙人洞和吊桶环发现距今12000至14000年之间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遗存,万年被确认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这里,有千年书院文化,由宋至清共建书院161所,以鹅湖书院、怀玉书院、叠山书院、信江书院为代表,铅山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这里,有百年红色文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赣东北大地开展了“活跃跃的创造”,创造了第一张红色股票,上饶因此被誉为“可爱的中国”诞生地。
此外,上饶拥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傩舞、婺源三雕、婺源徽剧、婺源绿茶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万年稻作习俗、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弋阳腔、铅山连四纸、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67项省级非遗项目,总数居全省第一方阵。
九江:九派浔阳魅力新画卷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李白笔下的九江,如同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洋溢着令人神往的诗情画意。
九江,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湖之畔,古称浔阳、江州、柴桑,在2200多年的发展中,创造了“日对千桅杆,夜观万盏灯”的繁华盛景,演绎了“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的壮丽篇章。
九江是江西唯一的长江沿岸城市。千百年来,长江为九江带来了经济的富庶和文化的繁荣。这里,曾有陶渊明低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高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东坡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有白居易挥毫写就脍炙人口的“琵琶行”,留下了千古名亭——琵琶亭。历史上文人大家在此留下了超过1.6万首诗词,奠定了九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大文化工程。江西省和九江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率先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建设,打造了展现千年浔阳文化和“诗意长江”之美的时代窗口。
宜春:江南佳丽 文物昌盛
宜春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素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是文化之乡、人文胜地、革命老区,也是文明之城。
宜春是文化之乡。留存历史文化遗址4503处,樟树吴城文化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靖安东周古墓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宜春是人文胜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在袁州创办昌黎书院,江西第一位状元卢肇、第二位状元易重都是宜春人,鼎盛时期宜春有“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美誉。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明朝大清官况钟、《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现代物理学家吴有训,皆出自宜春。
宜春是革命老区。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同志都曾转战于此,铜鼓县是秋收起义策源地之一,万载县仙源乡曾是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驻扎地。
宜春也是文明之城。近年来,宜春涌现众多好人好事。先后有王茂华、谭良才、皮祖强、支月英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另有多人荣获江西省道德模范,荣登中国好人榜、江西好人榜,“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全省首位。
萍乡:昭萍千年芳华盛
萍乡地处赣湘交界、罗霄中段,群山拥簇、五水环抱,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从三国东吴宝鼎二年(267年)设县、1960年撤县设市、1970年升为省辖市至今,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书写了吴风楚韵传千年的壮丽与荣光。
“古”是萍乡的底蕴。萍乡因孔子寓称“萍实”而冠此佳名,延绵千年文脉,凝结了“赣西文化堡垒”的美誉。城南孔庙文风悠扬,泽被后世;鳌洲书院学风蔚然,人才辈出;杨岐祖庭梵音缥缈,远渡重洋;亿年溶洞十里画廊,流光溢彩。这里,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中国傩文化之乡、中国灯彩艺术之乡、中国农民画艺术之乡。
“红”是萍乡的底色。萍乡在中国近代和革命年代中青史留名,赓续红色基因,铸就了“中国工运摇篮”的辉煌。这里是毛泽东、刘少奇等开国元勋奋起革命、青春逐梦的起点之一,这里还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
“绿”是萍乡的底气。萍乡矢志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而独放异彩,实现了“从灰姑娘到俏姑娘”的华丽转身。巍巍武功山,“户外天堂”名震天下;滔滔萍水河,江南风光秀丽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