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商帮何以重振雄风
“历史上的赣商被称为“江右商帮”,称雄中华工商业900多年,兴起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与晋商、徽商鼎足而立,涌现出一大批实力雄厚的瓷商、茶商、粮商、布商、药商、盐商,素有“无赣不成市”之说。”
作者 | 彭文斌
题图 | 万寿宫牌匾
今天,第四届赣商大会将在南昌落下帷幕。来自海内外的赣商相聚一堂,为家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的赣商,曾经走南闯北,书写了中华工商业的传奇故事。
从唐代开始,江西的经济、文化左右逢源,进入“开挂”模式。这块土地上的商人们不失时机地行动起来,沐风栉雨,勇于弄潮,经过一代代接力,成就了中国商业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江右商帮。

第四届赣商大会在南昌召开。
在低调中开枝散叶:“无江西人不成市场”
说到江右商帮,不能不提江西的地理环境。《中国地图集》说: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呈向北开口的盆地。在这里,六大山脉簇拥,五大河流汇入鄱阳湖,丰饶土地为农耕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梅关古驿道的开凿,打通了大运河-长江-赣江-珠江水上贸易通道,为江西插上了经济腾飞之翼。
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江西商人,怀揣乡愁和梦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拓荒之路、荣光之旅。
早在唐代,江西商业蓬勃兴起,商品种类涵盖粮食、茶叶、瓷器、木材、食盐和淡水鱼等,茶叶贸易更是风生水起,全省八州中产茶重镇便有七州。白居易有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江西商人开始抱团取暖,向省外开疆拓土,茶纲、盐纲、花石纲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纲”,就是商帮的雏形。
两宋是江西商人茁壮成长的“发育期”。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绍兴三十二年,江西产茶463万余斤,占全国总产量的26%,稳居龙头地位。陶瓷业分布在景德镇、吉安、乐平、南丰、宁都等地,仅景德镇的瓷窑就达到300多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有位族兄叫曾叔卿,多次奔赴景德镇贩运陶瓷,销往北方。药材、采矿业也在赣鄱大地上异军突起,大放光彩。
山西会泽江西会馆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那些在商海里击水的江西人,默默传递着接力棒,绵延不断,细水长流。
大显身手的黄金时代降临了。明清时期,长期的海禁政策反而成就了水运发达的江西,一时间,赣江、鄱阳湖上浆橹不绝、千帆竞发。商人们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向全国铺开扩张的战略图。大规模的“江西填湖广”移民行动,大量江西人迁徙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江右商帮随之壮大,最终称雄天下。
于是,每年早春二月,数十万江西人涌入福建建宁府,“筐盈于山,担接于道”,或经营茶生意,或替茶商打工。江西商贾将故乡的稻米、大豆、瓷器、夏布、纸张、木材、茶油等贩卖到江苏、浙江、安徽,再把当地的食盐、蚕丝、棉织品运往赣地,与实力雄厚的徽商、晋商竞争合作。广州、佛山的江西商贾“人数殷繁”,吉安布商甚至在当地设立“粤庄”,潮州、惠州棉纺业所需的棉花有一半左右依靠江西商人从饶州、南昌等地输入。
最活跃的莫过于湖广地区。江西商人在汉口的经营活动遍布盐、当、米、木材、药材、花布六大行业,其中清江商人基本垄断了药材领域。长沙、衡阳、岳州,无处不见江右商帮的产业。湖广有民谚称:“无江西人不成市场。”

代代坚守的成功秘诀:诚信和务实
说江右商帮,不能不提及一个人,他叫许逊,民间尊称“许真君”。许逊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人们视之为“福主”,并建祠纪念,这就是万寿宫。
前路山重水复,征途扑朔迷离,那些奔赴各地经商的江西游子需要一个保护神,于是,许真君被抬出来了,供奉许真君的万寿宫在省内外乃至国外扎根。最盛时,全国有近2000座万寿宫。它们是江西人的乡愁集结地,是江西人握手言欢的交通站,也是江西人独有的情感纽带。
南昌西山万寿宫。
江右商帮没有出现可以比肩胡雪岩、雷履泰、乔致庸、沈万三的巨富,其特点是人数众多、操业广泛、渗透力极强,并且代代相传。云贵川一带如是评价:“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
成功绝非偶然。江右商帮之所以能够坚忍不拔地举起旗帜900多年,是因为坚守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和务实的经营之道。
明代诗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对赣商和徽商作了比较:“天下推纤啬者,必推新安与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贫者。”换句话说,江右商帮的开山者多半出身贫苦、半路出家、资本微薄,故而“挟小本,收微货”,从小本经营入手,他们以不避艰险的创业精神,实现了“从小买卖到大开张”。
沈从文先生对江西商人印象深刻,他称赞道:“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在云南彝族群众中,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江西货郎哥,挑担到你家,你家小姑娘,爱针又爱线……”
敢试敢拼敢闯,是江右商帮的鲜明特征。民国初期的中国首富、吉安人周扶九,从学徒工干起,一生拼搏进取,足迹遍及江西、湖北、江苏、上海等地,其资产达到5000万两白银。
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
抱团互助、以众帮众,是江右商帮的优良传统。他们以万寿宫为大本营,举行亲善友好的联谊活动和祭祀仪式,凡是路过的江西籍商人、官员、文人墨客均可暂住议事。地缘、业缘、血缘集聚在一座特殊的建筑里,“贾德”何其芬芳,乡土气息何其浓郁。
致富不忘报恩,是江右商帮的道德准则。赡养父母、扶持亲友、铺桥修路、赈灾救荒,从来都是本分,在各种公益事业中,江右商帮从不缺席。近代爱国实业家、金融家黄文植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慷慨解囊,为遭遇水旱灾害的湖北、陕西捐献财物,在汉口、南京建立孤儿院,在家乡南昌县设置义渡、施粮济贫、修建河堤,创办私立小学,让农家子弟免费上学。
元代王冕在《船上歌》中写道:“君不见江西年少习商贾,能道国朝蒙古语。黄金散尽博大官,骑马归来傲乡故。”江右商帮的兴起,不仅是一种持续近千年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
传承和弘扬:重塑新时代的赣商形象
历史的车轮推进到近代,交通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京汉、粤汉、津浦等铁路的修通,尤其是“五口通商”带来的冲击,江西渐渐变成交通“洼地”,江右商帮也接连错失发展良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兴衰不足为奇,如何传承江右商帮艰苦创业、讲求“贾德”的优良传统,以更开放的思想、更大气的格局、更开阔的眼界、更科学的管理再创江西商业辉煌,成为当代赣商的使命。
“赣”出新精彩。“厚德实干、义利天下”是赣商精神的核心实质,乘势而上,兴赣富民,更需要赣商展现新担当,形成“万商返赣、兴我江西”的生动局面,打造“适才兴业、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目前,共有600多万赣商活跃在全球各地,创办了20多万家企业,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和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还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第四届赣商大会签约仪式现场。
重塑新形象。格局、视野、胆识,应成为新赣商的基本素养和标配。新赣商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搭建连接省外、沟通世界的桥梁,唯有如此,才能在建设江西、发展江西的进程中重塑赣商新形象。
共“商”新愿景。江西自古农工商贸兴旺发达,重振江西昔日荣光时不我待。如何抢抓产业调整和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如何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方面聚力发力,如何进军国内外市场,是摆在新赣商面前的现实课题。有为才有“位”,我们期待新时代的赣商能重塑历史上江右商帮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