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发布,“宜居行星”等五大主题优先发展

2024-10-15 09:39 阅读
央视新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15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围绕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介绍,《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空间科学任务部署、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该规划由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部门等相关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2年多,在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

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统筹协同、坚持开放合作。

具体来说,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总目标是: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跻身国际前列,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包括:

  • 主题1“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宇宙重子物质探测
  • 主题2“时空涟漪”。主要是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优先发展方向是空间引力波探测
  • 主题3“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环系统、地综合观测、空间天气探测、太阳立体探测、外日球层探测
  • 主题4“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其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系外行星探测
  • 主题5“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空间生命科学

 

编辑:陈笑笑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