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标点符号不能失踪了
规范使用语言及符号,是文字有效交流的基础。然而在社交平台上,无论是明星大V,还是普通用户,发表声明、互相聊天都愈发难见标点符号的身影,常以空格替代逗号、句号,甚至完全不断句。对此,有人怒斥这是“文盲”的表现,也有很多网友认为网言网语自有其特点,不必上纲上线。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众所周知,古代典籍中是没有统一、规范的标点的,导致古人阅读中的断句要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来进行,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古代文言文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表意不明、不便理解的问题,抑制了中华文化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到了近代,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首次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之后知识界广泛号召使用标点,并通过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全国普及,有力推动了白话文的使用。可见,标点符号最关键的价值指向,其实就是方便交流、便于理解。
如今网络的发展,使文字交流的频率与范围大幅提高,标点符号却逐渐失去了存在感。从客观上来说,在微博等早期社交媒体的功能设计上,字符长度有严格限制,标点符号自然成了被省略的对象。从主观上看,力求迅速、自由的网络表达,突破了传统的语言文字规范,段与段之间空行、表情包的穿插使用等,不去细究标点符号也成了“不拘一格”的表现之一。甚至很多时候,标点符号在网络交流如果被规矩地使用,反而会被认为是太过严肃。
正如各种网络流行词语一般,对于标点符号用法的嬗变,倒也用不着痛心疾首,可以视为语言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但要警惕的是,“网络交际语体”的流行正在入侵正规的书面表达。前几年,知名文学刊物《小说月刊》就发表了一则通知,要求投稿的作家“请在作品涉及对话处,自行使用冒号、双引号,否则作品一律不予采用!敬请知情!”由此可见,当人们习惯于在标点符号上“偷懒”,就可能习惯成自然,最终不可逆转。
网络文字世界所追求的“灵活”与现实文字世界所需要的“规矩”,是一组长期存在的矛盾,最后会演变成什么样子,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明星大V、主流媒体应当有表达自觉,在公开传播的书面语言中,准确、规范地使用汉语汉字、标点符号。
郭沫若先生说:“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当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自由与便捷的同时,也应坚守对传统语言规则的尊重,让中文的长河奔流不止、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