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不再来

2025-01-10 04:59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尿路结石会令患者痛苦不堪,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和烟熏火燎般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想摆脱尿路结石的困扰,必须了解什么是尿路结石以及尿路结石的具体预防措施,以便患者重新迎来健康而美好的生活。

  一、什么是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患此疾病后,患者通常会出现腰腹痛、血尿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梗阻和感染的症状。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群通常容易出汗,或者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较容易患上尿路结石。这主要是因为这类人群喝水较少,排尿频率也低。如果不经常排尿,会导致结石持续堵塞泌尿道,从而产生尿路结石。

  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为腰腹痛,伴有血尿或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肾绞痛发作会伴有呕吐等症状;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等症状;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排尿中断,伴有血尿等症状;如果结石完全堵塞尿道,可出现尿潴留等。部分尿道结石患者可以通过尿道检查触摸发现,大部分结石则通过B超、CT等检查发现。

  二、尿路结石是如何引起的?

  (一)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有遗传病史,尤其是直系亲属曾患泌尿系统结石的个体,其患尿路结石的概率会相对增高。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会增加患尿路结石的风险。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的钙、蛋白质和盐分,同时纤维素摄入不足,或者缺乏维生素B6和镁,都可能促进结石的生成。

  体内代谢异常。部分代谢性疾病,比如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肾小管性酸中毒和高胆固醇血症等,可能导致尿液中某些物质的浓度过高,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尿路结构异常。例如尿道狭窄和前列腺增生等,可能会导致个体排尿困难,使尿液在尿路内滞留,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二)外在因素

  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尿路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例如,部分地区的饮用水中矿物质含量过高或水质较硬,可能促使尿路结石的生成。

  饮食因素。饮食中的水质、食物种类和摄入习惯可能会影响尿路结石的生成。例如过量饮酒,以及大量摄入海鲜、动物内脏、猪肝、鸡内脏、豆制品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都可能增加患尿路结石的风险。

  三、尿路结石的预防措施

  (一)增加水分摄入

  多喝水是预防泌尿系统结石的重要策略。增加水分摄入可以稀释尿液,降低结石产生的风险。成年人每日饮水量应为2000至2500毫升,以确保尿液呈淡色。避免憋尿,勤于排尿有助于将细菌和结石物质迅速排出体外。

  (二)调整饮食结构

  合理搭配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的食物,例如柑橘类水果,有助于降低尿液中草酸和尿酸的浓度,从而减少结石形成。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和海鲜,以降低尿酸水平。对于草酸钙结石患者,尽量少吃菠菜、土豆、番茄等草酸含量较高的食物。

  (三)加强锻炼

  适当增加活动量,避免久坐。运动能够提升身体素质,且有助于小结石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四)控制体重

  肥胖者的尿液中草酸和尿酸浓度较高,会提高患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因此,维持适当的体重对预防结石至关重要。可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锻炼来管理体重,避免严重肥胖。

  (五)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尿液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尿液中的异常成分,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结石病史的人群更应重视定期体检,以便及时识别和处理潜在的结石问题。

  (六)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积极治疗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原发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痛风等。这些疾病可能使尿液中某些成分异常增多,从而提高结石形成的风险。

  (七)注意药物的使用

  部分药物可能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如利尿剂、抗生素和某些抗癫痫药物等。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密切关注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果出现尿液颜色变化、排尿困难或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时也要注意,避免过量摄入可能增加结石风险的成分,如钙和维生素D。在服用补充剂之前,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确保补充的量和种类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

  健康不仅是一种身体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生活中要提前做好疾病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黄卫权 广西百色市平果市人民医院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