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机制建设调查研究——以W学院为例
摘要:通过分析陕西省某高校89名一线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自我评价,笔者发现辅导员在源头预防、排查发现、干预处理方面评分较高,但也存在工作困境,包括辅导员心理危机胜任力培训不足、家校沟通技能欠缺、经费保障薄弱。应针对一线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技能培训,提升其心理危机识别与处置、家校沟通、日常教育管理等技能。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危机识别与处置
一、引言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受到国家重视。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科学分析、统筹规划、综合施策、整体推进,以点带面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以W学院为例,本文重点围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机制建设方面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查找症结,商讨解决办法,着力创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探索改革路径,强化机制建设,提高工作质效。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2024年10—11月,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星平台对W学院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自我评价调查》和《心理危机应对胜任力》调查。最终收集有效问卷89份,基本人口学资料见表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各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源头预防、排查发现、干预处理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大部分学院认为自身在心理委员培训、家校联动、经费支持和辅导员培训方面比较薄弱,有待提升,希望得到学校支持。与座谈会反映的问题一致。
(二)辅导员心理危机应对能力调查情况
在被调查的辅导员中,93.26%表示接受过相关培训,69.66%表示参与过危机事件处置。笔者针对“实际工作中哪些环节对心理危机事件的结果影响最大、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面临的困境、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感到最困难的技能、最需要加强培训培养的知识和技能”这几个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总的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是专业化培训和应对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善,需要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危机识别预警和处置、家校沟通、日常教育管理等技能。该结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自我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三、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的改革路径和措施
综合上述调研问题,提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的路径对策和措施建议,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一)以加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分类、分层制定培训方案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负责人,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1],也是心理健康工作质量提高的核心力量。要统筹规划辅导员能力提升工程,坚持赋能提升,锤炼辅导员素质能力,打造专业化工作队伍。高校可引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持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既能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深厚、实践技能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开展校级心理深度辅导技能、心理危机识别与处置、心理危机干预基本流程、谈心谈话技巧等培训,确保辅导员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技能,使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成为每一名辅导员都掌握的知识。另外,以队伍搭建为抓手,形成育人新成效。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嵌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搭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社区心理教育工作队伍:以心理专任教师、兼职心理教师为主导,以辅导员为辅助,以校内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为强有力后盾。同时,定期让学生“一站式”社区工作队伍参加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培训,提升入驻队伍的专业性,真正找准高校学生的关注部分、关心话题;为社区心理教育队伍建立配套的聘用、考核机制,让心理健康工作有保障、有依据、有参考。同时,打造一支宿舍心理委员队伍,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在宿舍、在班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广泛开展朋辈心理帮扶,助力网格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以强化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建设为引领,打造育人新阵地
制度文件体系是一项长远的机制,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加大制度设计和执行力度,不断充实完善、与时俱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与机制保障。以制度建设为引领,打造育人新阵地。可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空间规划下,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的顶层设计。首先,构建完备的危机应对体系。将“一站式”学生社区纳入危机体系中,构建“学校-学院(系部)-社区-宿舍”危机干预与预防体系,将每一位学生纳入体系之下,形成精细化、精准化、可监测的心理健康网格。其次,构建完备的调研制度。建立一套心理调研制度,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全覆盖问卷调查,摸排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进行社会情感能力测评追踪调研。最后,构建完备的活动机制。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自上而下地发起活动,即由各学院牵头组织,招募社区学生参加,能极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便利性与可触及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四级预警网络体系为重点,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强化危机干预的效果[3]。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要上好心理健康课,做好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编印好《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其次,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的制度化建设。召开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培训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团队文化的培养,建立一支具有开创精神、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团队。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沙龙、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良好的氛围,提高心理危机识别预警能力。下一阶段,高校应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积极作用,给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另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寻求制定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员额编制、经费投入等政策上的突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更多制度性的安排[4]。
(四)以家校协同育人为有效路径,完善育人保障体系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其所在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及完善家庭支持系统等,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意义重大。可通过家长课堂等形式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认识,帮助家长提升亲子沟通能力等,改善亲子关系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有心理隐患的学生,建立家校常态化沟通机制,明确关注要点与责任分工,以“爱心+专业”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针对家校沟通方面存在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学习和研讨等活动。
刘原 渭南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
表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自我评价表(自评得分统计)
表3 辅导员对心理危机应对关键环节和实际困难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恒美,王艳丽.(2024).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思考.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08),64-67.
[2]梁瑛楠,隋鹏超,李晓溪.(2024).新工科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现状与提升路径.就业与保障(10),163-165.
[3]张利萍,李彬.(2024).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应对胜任力现状及提升路径.长春大学学报(08),31-36.
[4]叶子青,叶一舵.(202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140-147+171.
作者简介:
刘原,女,汉族,1983年3月生,湖北宜昌人,渭南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学位,专业: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