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遗走出国门:对话已开启,故事正发生
上栗烟花令雅加达夜色温柔,旴河高腔打开墨西哥的耳朵,城南龙灯抚慰万千华人跨山越海的乡愁……江西非遗走出国门时,对话已开启,故事正发生。
走出国门的烟花造梦师
□ 付楚彬
金坪烟花燃放。受访者供图
在上栗传统烟花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秦斌武的记忆里,有个有趣的瞬间。2016年12月,他曾随萍乡市代表团前往印尼雅加达开展“一带一路”花炮产业经贸促进推介会活动,推介上栗花炮。那天,当夜幕降临,秦斌武化身烟花造梦师,率领专业焰火燃放团队,将烟花艺术表演与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精妙结合,为雅加达的居民带来了一场中西结合的美学盛宴。绚丽的烟花于夜幕中尽情绽放,许多居民纷纷前来询问:“这样美丽的烟花表演,今天是国王的生日吗?”
雅加达人民对上栗烟花的肯定,让秦斌武想了很多。他感动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天然追求,更坚定了要让上栗烟花惊艳世界的决心。
在上栗县桐木镇,有一座叫马岭的山。山上布满六百多幢大大小小的生产车间和仓库,它们根据不同的生产步骤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再以整洁的柏油小路连接。统一的浅蓝色顶棚,因日照和使用时间长短形成了色差,若站在高处看,就像一条条涓涓流动的小河,汇聚在一起,这便是秦斌武创办的金坪烟花制造有限公司。
2018年,“金坪烟花”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萍乡市花炮行业首家被认定为“国字号”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的产品也多次参加国内烟花燃放高水平的比赛并频频获奖。而秦斌武本人,在2021年被认定为上栗传统烟花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
花炮是烟花、鞭炮的统称。过去,上栗人,甚至萍乡人都习惯将鞭炮称之为“爆竹”,方言中更是将放鞭炮说作“打爆竹”。上栗花炮始于唐,盛于宋,繁荣于清。上栗县作为“爆竹祖师”李畋的故乡,被称为中国爆竹生产的发祥地。据《昭萍志略》记载:到了明末清初,上栗的“正鞭”“八扣”就已经远销南洋,驰名中外。如今上栗县生产的烟花爆竹产品更是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年来,“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传统仪式感未变,看见朵朵烟花在天空中绽放便对美发出惊叹的人们,也一直都在。跨越十数个世纪,花炮制作技艺始终在上栗这片土地上传承发展,历久弥新。
1966年出生在上栗县桐木镇荆坪村的秦斌武,自然也是在花炮伴随下长大的。他真正走上烟花制作生产这条道路,是在1984年的秋天。高考落榜后,他通过考试成为一名乡镇企业后备干部,后又被挑选至江西省轻化技校学习化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迷恋上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化工工艺。化工工艺也为他带来了更多花炮研究方面的灵感,美丽的烟花从此在他心中扎了根,他决心要将传统花炮文化的发展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让更多的人看见更美的上栗烟花。于是他提出去桐木出口花炮厂工作。
从那以后,秦斌武投身烟花制作工艺不只是兴趣,更是为了心中的一份使命感。
他初进车间,从最脏最累的工种干起,熟悉了花炮生产的各个流程。成为专业的研发人员后,学习过的化工技能得到充分发挥,厂里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他便第一时间积极申请并学以致用,每当研发产品有了新进展,他便被成就感填满。秦斌武深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常向浏阳、醴陵甚至日本等国内外优势烟花工坊、企业学习。
20世纪80年代,上栗桐木出口花炮厂的出口业务量达30万美金。如今,金坪烟花的出口业务量已逾2000万美金,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占全公司业务的90%以上。
出口业务量为何如此大幅增长?重视产品创意。公司设立技术部门专攻药物的配方和新产品的研制,一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超过300万元。秦斌武深知,药物的配方是烟花制作的灵魂,这也是上栗烟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火热需求,秦斌武和他的团队每年都会开发出200多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其中包括高空礼花、地面盆花等标新立异的系列品种。
秦斌武团队还乐于和世界各地的客户深入交流创意想法,尊重买家提出的各种新兴创意。一方面,引进更先进的机械化生产设备,用以大批量生产能够满足日常燃放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客户定制的工艺品烟花,药物的配比和工艺设计很需要巧思,就以人工把关制作,而这,正是传统烟花制作技艺需要赓续传承的原因,也是代表性传承人坚持保护烟花制作技艺的美好初心。
天空是画布,也是舞台。
金坪烟花的“蓝色小河”依旧涓涓流淌。在秦斌武的构想里,下一步,可以和更专业前沿的烟花燃放团队达成合作,以烟花燃放艺术表演的形式,将延续了千年的“中国式浪漫”带到世界更远的地方。
城南龙 游四海
□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 文/图
史克滨在整理城南龙灯。
这几年,省级非遗“城南龙灯”传承人史克滨的“龙”越做越小,舞台却越来越大了。
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镇城南村有着700余年的龙灯制作历史,当地舞龙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过去,城南龙灯的样式还比较传统,比如龙灯体积大、骨架重,舞龙的文化活动也多集中在传统节庆中,舞龙表演也只是“围着村子转”。短短数年间,城南龙灯从这个小村落出发,已经出口至美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各国。
全国各地龙灯这么多,何以城南的龙灯如此受青睐?这些年,它的传承人做对了什么?
1月5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南昌市青云谱镇的城南龙灯基地。工人将一箱箱包装好的龙灯搬上卡车的画面,与记者2023年底在此看到的场景似曾相识。这并非巧合,毕竟舞龙是岁末年初的习俗,加上前不久“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此,农历年底正是城南龙灯出海的最佳时机。“从我们的订单就能看出来,海外华人对于舞龙的热情极高。”史克滨说道。
但在2009年之前,史克滨从没想过龙灯出海这件事。那时,他还在为能否守护好从父亲手上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而焦虑。“原来做一个龙灯要一个月的时间,舞起来需要几十个人,绕村一圈,个个精疲力尽,腰酸背痛。”史克滨向记者回忆起过去在城南村做龙灯、舞龙灯的细节,他总是忘不了那些年村里的小朋友也想拥有“龙”的心愿,并感叹传统文化要连接现代生活,求变求新是关键一步。
“玩的人少,可能是因为龙灯太重;传播不出去,大概是因为体积大,导致运输不便……”在探索中,史克滨在想或许“龙”变小,市场能变大。
如何把“龙”变小,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史克滨在这个问题上,花了数年时间才找到了答案。
城南龙灯的主要重量在骨架上。传统龙身骨架是厚重的竹木,传承人就选择用塑料代替,大大减轻了重量,这样既方便龙灯的组装,也方便运输,还降低了成本;生产模式上,过去用传统的工艺制作一条多人舞动的龙灯,一名工人需用时一个月,现在采用流水线作业,一件成品只要两天就能做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他们还用LED节能灯代替蜡烛,这样龙灯安全系数提高了,还能喷出七彩火焰。最为关键的是,传承人在传统龙灯的基础上,将龙身做成彩带的形式,为城南龙灯的创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他们推出彩带龙、灯光龙等8种产品,比如幼儿园小朋友使用的“龙”,龙头只有0.8公斤重,龙身直径20厘米,龙头采用了海绵、橡皮等软质材料,结实耐用,做工轻巧精致,美观大气。
改进后的城南龙灯轻巧方便、绚丽多彩,不仅有多人舞动的大龙,也有单手舞动的小龙。城南龙灯文化不仅走向了全国,而且还传播到了海外。
“一个在法国读书的江西籍青年告诉我,当地很多华人社团每年春节都会订购一批城南龙灯,城南龙灯成了连接家乡的一条纽带。”史克滨还向记者打开对话框中的视频,视频中不同面孔的外国人也能流畅地舞起“彩带龙”。
大卫是一名在南昌工作的爱尔兰人,很喜欢中国文化。经朋友介绍,大卫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到基地体验龙灯制作。相比大卫而言,很多海外群体是通过城南龙灯的官网联系上史克滨团队的。记者登录城南龙灯官网看到,该网站有英语、日语、韩语等多个版本,不仅有多种龙灯类型的介绍,还对城南龙灯的功能、文化等进行普及,并配上了多种语言的安装视频,大大提升了城南龙灯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
“现在很多海外华人圈都知道城南龙灯,下一步,我想在美国等地发展一批经销商,让我们江西的‘龙’,成为一个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史克滨说。
抚戏情深
□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立鸣
吴岚团队赴英国演出。受访者供图
抚州采茶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岚回忆,2024年,自己参加莎士比亚诞辰460周年巡游活动,在莎士比亚故居门口表演时,被一个在斯特拉特福镇定居的西安女孩送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在欧洲看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好感动啊!”女孩拉着她的手,问她吃不吃得惯,需不需要包饺子给她吃,说着说着,落下泪来。当天下午,在斯特拉特福德街心花园,女孩带了大批戏曲爱好者,捧场《牡丹亭》。“看到这么多人由衷地喜爱戏曲文化,我感到十分欣慰。”吴岚说。
还有一次,旴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受邀参加墨西哥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团队特地在字幕上加上了西班牙语。在墨西哥5个城市的演出中,每次谢幕,观众都掌声不息,久久不肯离场,于是表演团队再开幕、再谢幕,以回应观众们的喜爱,最多的一场,谢幕达5次之多。
“当地的观众会围着我,拿手机拍,摸摸我的衣服、头饰上的线帘子,然后说‘好漂亮啊,你那个步子是怎么走的呀’,然后我走、他们学,表现得特别好奇、特别喜欢。”吴岚说,“艺术是无国界的,文化是相通的。首先我们自己要有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海外得到观众的认可,让观众从接触戏曲再到喜欢戏曲。”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近日,抚州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排练厅内,水袖舞动,戏腔嘹亮,两名摩洛哥在华留学生慕名而来,向吴岚学习抚州戏曲。“我们觉得中国的戏曲很优美,所以想来学习。”一个女孩说道。
抚戏何以致远?一出好剧的唱响至关重要。
2016年,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抚州酝酿创排一出彰显抚州特色的戏曲剧目。吴岚参与了该剧的创排,并在剧中扮演了霍小玉和杜丽娘两个角色。同年9月,旴河高腔乡音版《临川四梦》在抚州汤显祖大剧院开演。作为全国第一个用旴河高腔演唱《临川四梦》的演员,吴岚以扎实的戏曲功底和优美的唱腔将观众带入了400年前汤翁的梦境,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让400年前的古老声腔——旴河高腔重焕光彩。
经专家考证,旴河高腔前身为宜黄腔,而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临川四梦”时,便是以宜黄腔为基础。之所以叫乡音版,正是因为抚州是汤显祖的故乡。
2017年12月,吴岚演唱的旴河高腔《汤翁乡韵》参加了央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抚州地方戏曲首次参加的全国最高规格的晚会。
“作为抚州戏曲人,我认为我们有责任用抚州本地的特色声腔唱响‘临川四梦’,让人们一听到‘临川四梦’,就想到抚州。”用抚州乡音,在世界唱响中国梦,是吴岚对戏与梦的毕生追求。近年来,她不仅将乡音版《临川四梦》等剧目在全国各地唱响,更带着它们远赴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地,进行交流演出,让400多年前的汤翁乡韵唱响世界。
乡音版《临川四梦》等剧目在海外的成功演出,引起了众多海外学者的关注,他们通过研究汤显祖、研究戏曲来了解中国,推动着东西方的多层次交流。乡音版《临川四梦》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的百年剧院——The Mercury Theatre(水星剧场)演出后,该剧场经理科伦肯德拉对抚州的优秀剧目表示了欢迎,他认为,中国戏曲文化将帮助更多的奥克兰人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
“戏,不仅要唱得好,更要传得下。”扎根地方戏曲发展的吴岚十分明白,培育本土戏曲人才的重要性。
2016年,在创排乡音版《临川四梦》时,她就坚持,一定要启用本土演员。她认为,抚州没有一支自己的专业戏曲队伍,相当于失去了坚守和创新的“底气”。最终,几十人的演职员队伍,除两名外聘演员外,其他均为抚州本土戏曲人才。
2024年6月29日,华灯初上,抚州汤显祖大剧院内流光溢彩、戏腔绕梁。吴岚站在台下,专注地观看着抚州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地方戏曲专业班的毕业表演。自2017年起,抚州拿出专项经费委托抚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地方戏曲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开设了地方戏曲传承班。该班至今已培养了地方戏曲专业学生近200人。而吴岚,则是培育这些未来之花的辛勤园丁之一。“她总是把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让我们能够快速进步。”曾在江西艺术节·玉茗花戏剧节上参演抚州采茶戏青春版《白蛇传》的新生代演员周芷倩告诉记者:“吴老师就像一个大家长,她总是说要给年轻演员更多的机会,每次出去演出也会告诉我们放轻松,有她兜底。”
“只要抚州戏曲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再辛苦我也愿意。”于戏,吴岚始终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