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理工学院构建“三路”模式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 刘波波、陈之贵、闵志强)2024年,南昌理工学院确保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坚持规范化、人性化、精准化三个原则,做到安心、暖心、贴心服务保障,积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不断拓宽资助育人渠道,培养受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人。
聚焦精准资助——构建成才路
过去一年,南昌理工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工作,聚焦“济困、励志、强能”资助目标要求,紧密围绕学生实际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资助工作在培养和支持学生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细致入微的调研和摸排,更加清晰细致地了解同学们的经济状况、学业压力和生活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相关政策,不断探索和制定更为灵活、切实可行的资助方案,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及时、精准的帮助。
2024年,学校使用专项资助经费3500万余元,资助学生10000余人次。其中:南昌理工学院奖学金360.8万元,“航天人”奖学金728.3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2001.3976万元,学生寒假返乡路费补助102.75万元,发放退役士兵专项助学金89.2万元,发放勤工助学资助金222.1316万元。
领导高度重视——打通暖心路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资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学生资助工作列入学校的重点工作研究部署和推进落实,全面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成立了以理事长、校长为组长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学校—部门—学院—班级—资助信息员”五级联动工作机制,从人、财、物等方面全面保障学生资助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每年从学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的资金用于资助学生,学校资助实行以国家资助为主,学校资助为辅的“奖助勤贷减免补”七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实行了“奖学金+卓越”“助学金+感恩”“社会资助+责任”“助学贷款+诚信”“勤工助学+自强自立”“5+”互促的学生资助工作体制,及时修订完善奖助学金各类管理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应助尽助、精准资助的工作要求,打造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助困体系,坚决落实“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
学校理事长邱小林教授先后资助“背着母亲去上学”赵金凤;在昌北机场“跪地救人”的新疆姑娘帕提古丽·阿布力米提;“渐冻少年”廖文杰、“跳水救人”王兆康等同学,并向他们颁发南昌理工学院“航天人”奖学金、“南昌理工学院奖助学金”;校党委书记、督导专员万年辉及时看望慰问台风受灾地区学生并为他们送上临时困难补助慰问金;校长范彦斌经常深入学生当中看望困难学子并为他们发放慰问金。
助力成才反哺——铺就感恩路
学校着重加强对受助学生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学校先后召开“奋斗点亮青春 励志筑梦飞翔——感悟榜样力量”为主题的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20余场次,举行“助学、筑梦、铸人”励志报告会10余场次,参与观看学生两万余人,切实发挥榜样引领示范效应,激发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怀和回馈意识,形成良性的资助回馈体系。学校大力开展“筑梦飞翔·资助伴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从获奖学生中优中选优,向同学们分享自己获奖经历和学习方法,树立了典型,鞭策了后劲,促进了学风、校风。学校在江西省第四届“筑梦飞翔·资助伴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中,学校获“优秀组织奖”,教师征文二等奖一篇,学生作品一等奖一篇,三等奖一篇。
2025年1月6日上午,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软件工程本科1班周理铜同学来到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将一面印有“以人为本、关怀备至、温情资助、历久难忘”的锦旗和感谢信送到学生资助服务中心,表达对学校给予资助的感恩之情,信中表达了对理事长邱小林教授的深深感谢和由衷敬意。
通过全方位、个性化、动态化的帮扶,培养受助学生感恩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使资助育人成为一种“双向奔赴”的事业,让受助学生在“受助”与“助人”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主体意识,让更多的人在受助中成长成才、在受助中感恩奋进、在受助中实现梦想。
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中创新,南昌理工学院积极构建有爱心、有温度、有情怀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打造热心关爱学生、育人情怀深厚、熟练掌握政策的资助工作队伍。
学校将继续以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抓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导向,围绕“资助精细化、方式多样化”做好精准资助,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