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过年?这届年轻人真会玩
如今的年轻人已不愿再当春节的旁观者,而是化身成“年味主理人”,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老年俗“上上新”,不仅让年货变得新鲜,也让传统的新年更具新意。
作者 | 曾德斌
随着蛇年春节到来的步伐加快,“开启过年的100种方式”登上热搜话题榜。
往年这个时候,社交媒体上年轻人讨论过年,情绪往往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是工作一年,终于能手握年终奖,好好放松几天;另一方面是走亲访友的奔波、推杯换盏的应酬,还有各种催婚催生的拷问,以及开什么档次的车、在哪里买的房、做什么工作的攀比,都让年轻人疲于应付。
如今的年轻人已不愿再当春节的旁观者,而是化身成“年味主理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过大年。




“花式”过年的背后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解读这场年轻人的“整顿”?
笔者认为,年轻人“花式”过年,表面上是一种率性的生活方式,是对传统习俗的不同解读,本质上,其实是农耕时代叙事与工业化城镇化叙事方式之间的碰撞。
春节是全体中国人以及世界华人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也是凝聚中华民族血脉的一个重要纽带。在农耕文明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匮乏,只有在春节这样的日子,普通家庭才能享用到平时难以获取的生活资料。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以家庭为单位,以闭户的形式围坐在一起,灯火可亲,欢聚畅饮,即使是短暂的丰富,也足以成就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我们称之为门户庆祝。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春节虽然还是那个春节,但传统农耕时代的门户庆祝,逐渐被打破了。在此背景下,春节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价值,有了更多元的表达形式,也让人们在节日交互中,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整顿”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年轻人不甚熟练地操办着年货,也看到了他们的温暖与体贴;看到了他们在市场上讨价还价,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也看到了他们的蜕变与成长。
无论是离经叛道还是率性而为,透过年轻人“花式过年”现象,一直在变的其实只是“货”,始终不变的依然是亲情传递和文化传承,依然是那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