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赣巨人”到“侠之大者”

“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永怀怜悯之心。”在赣鄱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影投射在历史的光影里,映照在时代的征途中。
作者| 张新冬
题图| 电影海报
正月初一,备受关注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正式上映。影片里,中国武侠的侠义浪漫唤醒了许多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每无数观众心潮澎湃。
“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永怀怜悯之心。”在赣鄱大地上,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怀无私,守护正义,从“赣巨人”到“侠之大者”,他们的身影投射在历史的光影里,映照在时代的征途中。

“赣巨人”开启以侠义和血性的浩荡篇章
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这是“赣巨人”的形象首次出现在中华典籍中,形象生猛,似人亦似兽,也好像巫者扮神。《山海经》的描述得以让人们在神话与现实间展开足够的畅想。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出土了一件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它双眼瞪圆,似笑非笑,威严诡异。或许这是目前时间上最靠近“赣巨人”的人面形象。
但在史官笔下,传说中的“赣巨人”很快被翻篇。随着干越这个部落逐渐稳定,其边界东至浙江江山、龙游和福建建宁,北至安徽潜山贵池境,西至修水一带,南至赣南一带。
在与今天的江西大致相近的疆域上,干越人以“赣”字旗行走江湖,沿着“赣巨人”深邃磅礴的足迹,开启了侠义和血性的浩荡篇章。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大风起兮云飞扬,纵死犹闻侠骨香”
“什么时候天地都成江湖,每一步风起云涌。”
秦末乱世,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犹如利剑刺破苍穹,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英雄纷纷响应。
在项羽贵族集团与刘邦游侠集团身后,在鄱阳湖畔高耸的番邑城头,伫立着一个伟岸的身影,他是秦汉交替时期的楚地领袖,被后世誉为“江西第一人杰”,也是江西首个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名人——吴芮。
秦始皇统一六国,二十岁的吴芮就成了番邑首任县令。他在番任职期间深得民心,被尊称“番君”。当时天下动荡烽烟四起,吴芮在番地高举义旗,成为第一个起兵反秦的秦吏。很快吴芮义军就横扫赣、湘、桂一带,声势浩大,群雄纷纷投奔。其中就有后来的淮南王英布、后成为吴芮部主要将领的梅鋗。
在垓下歌尚未成为霸王的绝唱,而大风歌隐约将起之际,吴芮再次做出历史性的抉择,毅然站在刘邦一边,后被封为长沙王。只是,吴芮在汉朝建立后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刚过不惑之年。
自古英雄惜英雄。绍兴六年(1136)夏天,岳飞奉诏去杭州临安,从九江过鄱阳,特地到鄱阳毛家巷番君庙凭吊吴芮,并感慨题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瑕月在天。”
侠骨与柔情,是2200多年前吴芮留下的开场白,他在静待后世江西人杰的雄姿英发。

西汉长沙王吴芮画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朝代更迭,风云无序。掠过途中孤零的东晋名将陶侃,让我们直抵弥漫南宋的狼烟,属于江西的激情岁月在历史关头再次被引燃,而在沙场快意挥洒的不只有铁血武将,更有文武双全的绝代人物。
先说那位绝代人物辛弃疾,他的故事比武侠更传奇。
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为给义军首领耿京报仇,带领50名骑兵勇袭驻扎5万金兵的敌营,趁着叛徒张安国正与金军头领喝酒之际,辛弃疾带领军队杀进营帐,一阵刀光剑影之下,最终张安国被辛弃疾擒获。
多年后,在上饶那座名为“稼轩”的带湖庄园里,每每想起往事,辛弃疾便会起身舞一回剑,念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本是北方人,却有家难归、有国难报,在江西任职,在上饶寓居,在铅山归隐,怀着“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气魄,将天地间一股英雄气留在了这片土地。
又过了半个世纪,此时几十万蒙古大军围攻南宋四川合州钓鱼城。因钓鱼城易守难攻,始终无法攻克,蒙古大汗蒙哥在督师攻城时负伤,后伤重去世。钓鱼城之战一举改变了战局,蒙古大军被迫撤退。而此时正在进攻荆鄂的忽必烈,为与其弟争夺汗位,不得不撤兵北返。为此,南宋政权又得以延续20多年。
而钓鱼城的修筑得益于四川制置副使的鄱阳人彭大雅,他当时主持修建了以重庆城、钓鱼城互为犄角的山城防御体系,才使得名将余玠、王坚等前赴后继,抗击了蒙古军队达四十年之久。
可敌人战胜不了的英雄,常倒在自己人的阴鸷下。没过多久,彭大雅被革职查办,发配赣州,后于忧愤中死去。
德祐元年(1275),元军南下攻宋,就在状元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之时,曾任左丞相的江万里在元军攻破的饶州城里,决然携家人投“止水”殉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江万里或许会想起他创立白鹭洲书院的初心,笃定这片土地上会涌现文天祥这样的人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江西吉安人文天祥留给那个昏暗南宋朝廷最后的一股正气、清气、浩然之气。就是这样一个文臣,以他孤绝于大地的忠烈与磅礴千古的誓词,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文天祥雕像。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江西这片英雄豪情伏脉千里的红土地,最终与志士们洒下的热血与革命的旗帜与共和国的旗帜融为一体,星火燎原,万山红遍。
1927年8月1日凌晨,两万余名革命志士云集南昌,随着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就此拉开,也掀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浪潮。
同一时期,一个坚韧的身影正在山峦起伏的赣东北一带奔忙,他就是领导家乡弋阳漆工镇农民“两条半枪闹革命”,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方志敏。而在他身边,还有邵式平、黄道、李新汉等赣东北战友。其中刚参加南昌起义的黄道带着满身征尘,与方志敏等同志领导了弋横起义……
弋横起义的枪声打响后不久,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在茅坪八角楼的油灯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开始洞穿黑夜。后来从瑞金出发长征的8.6万红军,九成出自江西,这些赣娃子听着“十送红军”的采茶戏送郎调,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一路成长为革命胜利的基石。
1936年冬,陈毅被围困于赣南梅山,他在荒山野岭间写下了《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字里行间豪情满怀,气贯长虹。

一代英豪。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乱世的远去,并不意味英气豪情的消逝。
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到唐传奇的《聂隐娘》再到施耐庵的《水浒传》,侠义精神在文人创造的世界里绵延滋养,传扬不迭。20世纪后半期,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更成为无可超越的巅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作品融民族浩瀚的历史文化于一体,从个人恩怨到家国情怀,由打抱不平升华成侠之大者。后来,他还参与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真可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而比金庸小14岁的古龙,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在30岁之前就写出了《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等作品,开创了武侠小说新境界。1972年,金庸在封笔之前曾写信给古龙,为《明报》约稿,将侠义精神薪火相传。
这江湖,从来不是打打杀杀,也不只是人情世故,更有扶危济困,同舟共济。这侠义,不是只有快意恩仇,更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的祖籍在婺源,古龙的籍贯在南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本就是侠客的做派,赣巨人的初心。
红色基因、英雄传统、家国情怀、侠义精神扎根这片江西热土,高耸云端;随着千里赣江浩渺鄱湖纵横四海,气吞万里如虎。全国道德模范、英模劳模、最美奋斗者、江西好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用实际行动印证体内涌动的血脉豪情与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