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的主人公原型竟然是江西人2025-02-05 07:47 阅读 当代江西关注公号小程序 杨成武将军曾深情评价他,“他的英雄事迹、斗争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山江共存。” 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也高度赞扬他,“他身上体现的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他们两人一致称赞的这个人,就是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的主人公,他在长征途中为保护象征革命火种的火柴而牺牲,为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七根火柴》读本。 入选课文广为人知 《七根火柴》是王愿坚创作的一篇经典红色文学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发表后,便因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章。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17岁的红军小战士,在长征途中为保护象征革命火种的火柴,任凭风吹雨打,哪怕饥寒交迫,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将火柴夹在自己的腋窝下,精心保护着不被雨水淋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尽全身力气将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地交给了部队。 课文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描写:“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生命的最后时刻,红军小战士没有想过点燃火柴温暖自己,而是将贴身保护的火柴交给党、交给部队、交给人民。 故事中的无名战士形象鲜明,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那只高高举起的手,像一只路标,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象征着革命信念的坚定和革命火种的传承。课文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展现了长征的艰难困苦,同时也讴歌了红军战士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七根火柴》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虽然现在《七根火柴》的文章已经不在课文里了,但作为红色经典故事,它依然通过连环画、漫画、绘本、视频、电影等各种形式被推介传播。 《七根火柴》连环画。 无名战士来自何方 《七根火柴》中的小战士是无名英雄,作者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和出生地。我们不禁要问,这名无名小战士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虚构形象吗?如果不是,他又来自何方呢? 据石城县红色文化学者刘敏的研究发现,《七根火柴》的主人公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源于真实的历史题材,他来自原中央苏区的一个小县城——石城。 《七根火柴》是王愿坚在1958年创作的。一次,王愿坚的侄子王和曾在读书时学到《七根火柴》,他就问叔叔:“您参加过长征吧,七根火柴是真人真事吗?”当时王愿坚哈哈一笑,“我1929年出生,红军长征时才六七岁,都是后来采访老一辈革命家了解到他们经历过的故事。” 事实上,1958年王愿坚正在《星火燎原》编辑部工作,当时恰逢编辑部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征文,其间收到了杨成武将军《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的回忆录,被文中为保护革命火种而牺牲的郑金煜的故事所触动。受此启发,王愿坚创作了短片小说《七根火柴》。 为什么说王愿坚是从杨成武将军回忆录里获取了创作的素材呢?因为《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丛书中长征老红军的回忆录,乃至于这两套丛书出版前其他人写长征过草地经历的作品,如杨定华的《雪山草地行军记》、陆定一的《长征的回忆》、潘自力的《我们怎样过的雪山和草地》、蔡前的《草地》、白刃的《爬雪山过草地》、刘统整理的《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等,这些作品中不乏对草地恶劣天气的描写,但都没有出现关于保护火柴的情节。 而在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中,能清晰找到与《七根火柴》相关的线索。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虽然只有17岁,人却很聪明,他一路上贴身藏了几根柴火始终没有淋湿。”而《七根火柴》里同样写到小战士悉心保护火柴的情节:“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 小战士进入草地患病后,杨成武将军这样回忆他:“他衰弱得连腰也直不起来,马也不能骑了……”《七根火柴》里则这样描写:“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小战士对杨成武将军坚定地说道:“政治委员,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的家人,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七根火柴》里小战士对革命同样满怀希望,“小战士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 由此,刘敏判断《七根火柴》故事的原型应是来源于杨成武将军回忆录里的红军小战士。杨成武将军称他为“红小鬼”,是江西石城人郑金煜,个子不高,长得秀气,人也机灵,冲锋打仗毫不含糊。 杨成武将军对郑金煜的牺牲痛心疾首,他站在郑金煜的遗体旁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高度称赞他的英雄事迹和斗争精神,认为其可与日月同辉、与山江共存。 石城县七根火柴廉洁文化教育基地郑金煜雕像。 七根火柴温暖中国 虽然郑金煜已经牺牲90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人们没有忘记他,历史没有忘记他。《七根火柴》的故事像星星之火,在新征程上不断燎原。 在四川省若尔盖县班佑村的“胜利曙光”雕塑群下面的革命故事介绍栏里,第一个便是《七根火柴》的故事。在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里循环播放的视频,将《七根火柴》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 在郑金煜的家乡江西省石城县,当地政府整合上级资金,专门打造七根火柴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围绕郑金煜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进行布展,全方位展示一位革命战士的崇高风范与伟大精神。2024年7月,基地正式对外开放运营,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近日,石城二小30多位学生来到基地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无不被郑金煜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所感染。四年级学生邱恺彧表示,要学习郑金煜等革命前辈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少年。 为进一步弘扬七根火柴精神,石城县还结合国家非遗石城灯彩创编了《七根火柴》灯彩小戏,通过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郑金煜在舞台上重新“活”过来,让观众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此外,石城县还通过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红色精品课程大赛、行走的思政课、红色短视频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走进七根火柴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红培和研学,深入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感悟他们的信仰与力量,激励人们争做七根火柴精神的传承人。(作者:邱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