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为何越看越焦虑?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占据了我们的手机屏幕。“总裁”“重生”“逆袭”等主题的剧集因其节奏快、冲突强、反转多等特点,满足了当下人们在紧张生活中形成的碎片化视听消费习惯。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
观众对微短剧的热爱有增无减,而影视公司更是对其青睐有加。有媒体统计发现,每天在横店筹备、开机、杀青的微短剧有近百部,五六个剧组在同一天、同一个热门场景拍摄更成了常态。竖屏微短剧的狂飙式增长引人注目,横店已经逐渐转变为“竖店”。微短剧的吸引力为什么如此之大?
微短剧情节紧凑,一般每15-20秒就会出现剧情转折或高潮,“爽”点迭起,且每集最后10秒会留下悬念,这样的剧情设置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持续追剧的好奇心。人们看微短剧就像嗑瓜子一样,看一部短剧充一部的钱,就像嗑一个瓜子吃一个仁,不知不觉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这被称为“瓜子效应”。
微短剧不仅情节紧凑,而且题材丰富。我们在观看时可以代入角色,暂时放下现实的压力,体验有钱有闲、有仇必报、逆袭开挂或爱情甜蜜的奇幻之旅。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可能很“怂”,被亲戚唠叨却敢怒不敢言,工作里遇到委屈却无人可以倾诉,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却不敢拒绝他人。而在微短剧中,主角可以“怼”人妙语连珠,可以勇敢战胜困难,还可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比如短剧《执笔》让我们沉浸在苏云绮的人生中,努力对抗不公,做自己的执笔人,启发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勇敢地书写自己的故事。观看微短剧能帮助我们解压,帮助我们圆梦,帮助我们靠近现实中难以企及的一切。
此外,微短剧还具有更新速度快、传播渠道广泛、精准个性化推荐等特点,软件不仅会自动展示、连播内容,给人以无缝衔接的体验,让人沉浸其中;软件后台还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每个人的个性化喜好,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推送,让人在看完一段剧集后,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下一个故事,总感觉意犹未尽。这些不断涌现的惊喜会促使我们的大脑持续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喜悦,进而无法克制地重复这一行为,陷入令人陶醉的循环中,无法自拔。
如果只是把观看微短剧当作调剂紧张生活的娱乐方式,倒也无可厚非。但若长期沉迷其中,忍不住熬夜追剧,也可能会扰乱正常作息,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无精打采。有多少人在睡前陷入两难境地:若选择立即睡觉,脑海里还想着紧张刺激的剧情,欲罢不能;若选择继续看剧,则会越看越停不下来,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
沉迷微短剧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由于微短剧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留住用户,所以要用紧凑的情节、快速的剪辑和频繁的转折来确保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兴奋和紧张感。然而,这种短平快的叙事方式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也会在不经意间剥夺观众宝贵的思考时间。留白和沉默在影视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能为观众提供心理上的喘息空间,使观众能够在紧张的剧情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从而有机会去消化和反思所看到的内容。
比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会花笔墨去展现申正道、石矶娘娘、陈塘关百姓和海底妖兽等配角甚至反派角色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善与恶的界限,去品味申公豹所说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去感受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这些停顿不仅能增强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激发想象力,让人们在内心填补那些未被言明的部分,从而更加深入地投入故事中,去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由于篇幅限制,微短剧在激发观众深入思考方面,往往力不从心。
还有人容易把剧情与现实混为一谈,将剧中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例如部分剧集为了营造“爽感”,塑造了目无法纪、自私自利的角色形象,设计暴力、背德或者“随意挥霍刷爆信用卡”等不良行为的场景。这可能会让观众产生不切实际的认知,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习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应对问题。
观看短平快的微短剧能带来暂时的放松与愉悦,但过度依赖则会使人们加剧焦虑情绪,加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沉迷微短剧可能让人习惯于即时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容易烦躁不安:为什么主角可以呼风唤雨,出门遇贵人,而我要独自去面对那些无法迅速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剧集如此精彩纷呈、结局美好,而我的人生却平淡乏味、令人失望?这些对比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心理落差,从而引发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抱怨和不满。
我们可以享受观看微短剧带来的愉悦,但要合理控制时长,不要错失阅读、散步、做手工等其他获取快乐的途径,探索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看微短剧很过瘾,但我们最终还是要在现实世界中生活,成长,成熟。千万不要囿于剧中虚幻的世界,而忽略了剧外更广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