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党校背后

2025-03-08 08:12 阅读
当代江西

安源党校八十间旧址

“从1924年12月正式创办,到1925年9月因北洋军阀的镇压而被迫关闭,安源党校办学两期仅仅九个多月,虽然时间不长,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党校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大熔炉”。百年前,我们党成立了两所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北京党校。

萍乡安源,这个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之地,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党校如何诞生?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安源党校张家湾旧址。萍乡市安源区委党校供图

 

01

校址从“八十间”到张家湾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随着萍乡煤矿局的开办和株萍铁路的建成,江西最早、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一支近代产业工人队伍产生了。到20世纪20年代初,安源路矿工人有1.7万余人,工人人数众多且高度集中,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就将这里列为开展革命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

1922年2月,安源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5月,安源路矿工人的工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宣告成立,使安源工人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组织的无产阶级的战斗队。9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取得胜利。

此后,在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开展广泛深入的工人教育。1922年9月至1923年7月,俱乐部用于教育的经费共7300多元,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在1924年9月至1925年5月会计年度预算中,教育经费更是增加到1.5万元,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随着工人队伍壮大和素质提高,安源党、团组织得到快速发展。至党的四大召开前夕,安源党支部已增加到10余个,党员人数增加到198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近五分之一,成为当时全国最大且产业工人占比最多的地方党组织。青年团支部发展到26个,团员增加到245名,占全国团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党员、团员队伍的迅速扩大,迫切需要提高党员、团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水平,从而培养更多革命骨干以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

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提出了党内教育问题,并决定设立党校。在刘少奇的领导下,安源党组织根据决议精神召开安源党、团地委联席会议,决定合办党校。12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所党校——安源党校,在中共安源地委所在地一个叫“八十间”的院落正式开办,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刘少奇任校长,安源党、团地委各派30人到校学习。

由于安源党校设在安源地委办公的地方,人来人往,比较嘈杂,不适合长期办学。刘少奇和安源地方党组织经过精心比对,决定把党校校址从“八十间”搬到张家湾。张家湾有个地主叫张万岳,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胜利后,他的住宅被改为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和工人子弟学校第一校。张家湾这里本身就有工人学校,基础设施较全,地方也相对宽敞,有利于党校开展教学工作。

为保证党校的教学质量,刘少奇选了一批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和干部担任党校教员,如刚从苏联回国的胡士廉和萧劲光、时任安源地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的汪泽楷、时任安源地委组织部部长的任岳、时任安源团委书记的袁达时等。这些教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革命实践经验丰富,又能够深入群众,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由此形成。

安源党校从学员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创编教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分设初级班和高级班,分别训练工人和学生中的党员、团员。《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少年运动史》及党的最新政策决议等都是党校的教材,安源党、团地委还自编通俗易懂的教材《社会发展史》等,由教员刻制蜡版油印后,装订成册发给学员阅读。

安源党校八十间旧址。萍乡市安源区委党校供图

 

02

刘少奇是校长也是教员

刘少奇不仅兼任党校校长,还是党校的主要教员之一。他给学员们上课时,注重启发式教育,学员们很喜欢听他讲课,有学员说:“刘主任讲课好像是在讲故事,很吸引人。”

有一天上午,天空下起大雪,地上一片银白。刘少奇腋下夹着几本书,笑容满面地来到教室。原以为刘少奇不会来上课的学员们,正在教室里随意谈论着,看见刘少奇来了,顿时安静下来。

刘少奇一边拍打着身上的雪花,一边走上讲台,从盒子里拿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剩余价值,然后转过身来说:“各位,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剩余价值’。”

刘少奇轻咳两声,不慌不忙地说,这个问题,马克思曾经研究了很长时间,从中总结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道理。接着,刘少奇以工人生产袜子为例,并联系矿工的苦难,进一步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他说,一个工人做一天工应得五角钱,资本家只给三角钱或二角多,其余的被资本家得了,这就是剥削。

讲到这里,刘少奇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全国有多少工人在受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啊!我们有责任去拯救千千万万的无产者,砸碎这万恶的旧制度!”学员们听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刘主任讲得好极了,这堂课像是给我们心中点燃了一盏灯。”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学习,党校第一期学员结业了。看到学员们都有所收获,刘少奇内心感慨万分。他勉励学员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去,为革命贡献力量。这批学员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有的担任了重要领导工作,有的还被送到苏联去学习。

马克思银像。旌德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供图

 

03

课堂上的一尊银像

安源党校在教室布置上很有讲究,注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室里摆了四十多张桌子,教室正面贴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五个人的像。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们常将一尊银质马克思半身塑像带到课堂上,引导学员们观看银像,并逐步加深对马克思学说的认识和理解。

这尊马克思银像现保存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档案馆,银像底座正面铸有俄文“卡尔·马克思”,底座下方铸有俄文“第6,莫斯科铸造”,它是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银像,也是全国唯一的马克思银像。

当时,曾在安源路矿工作的中共党员萧劲光被派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他将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一尊马克思银像带回安源路矿,并郑重地交给刘少奇。刘少奇又将银像交给俱乐部秘书梅大栋保管。

1925年9月,安源党组织遭到反动军阀破坏。为保存革命力量,安源党组织及时将人员疏散到各地。在梅大栋离开安源之前,刘少奇郑重嘱咐他,希望他把马克思银像保管好,安全带回皖南,开展革命活动。

为了不负组织的重托和厚望,梅大栋把自己装扮成矿工,把银像用破衣服裹好藏在背篓下面,上面盖上破衣烂衫,趁乱离开安源。一路上,梅大栋小心谨慎,几次遇到敌人盘查他都机智地过了关卡。他夜行晓宿,绕大道走山路,最终在当年10月把银像安全带回自己的家乡旌德三都梅村。返回旌德后,梅大栋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培养进步青年,扩大党的组织,点燃了皖南革命的“星星之火”。

安源党校的创办,使学员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促进了学员从过去的自发革命状态向自觉革命的境界提升;为党、为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实现了中央所希望的“养成指导人才”的初衷,刘昌炎、周怀德、袁德生等一大批学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的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前赴后继的使命担当,谱写出英雄群体的壮丽凯歌。

从1924年12月正式创办,到1925年9月因北洋军阀的镇压而被迫关闭,安源党校办学两期仅仅九个多月,虽然时间不长,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后来各地党校的创办提供借鉴,永远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党校发展史和干部教育发展史。(李昌清、文中友)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