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调理能治好你的头痛,试试吧
经络调理是传统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系统,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调和阴阳、减轻疾病的效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经络与神经、气血等有着密切关系,而经络又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与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因此,从理论上讲,通过经络调理改善机体功能,对于缓解乃至治愈头痛有积极意义。
一、中医认为头痛的病因病机
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病症,其参与因素众多,尤其从中医角度看,更有其深刻理论基础。在中医看来,头痛形成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很多,大致从下列几方面来分析。
起居不慎与外邪入侵为引起头痛之主要原因。不管是风邪、寒邪、湿邪还是热邪,这几种外邪均可通过上犯头顶,使脉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头痛。尤以风邪为百病之首,位居六淫之首,常与湿邪、热邪等夹杂在一起,它对人的影响尤为突出。
情志因素也是诱发头痛的主要因素。现代社会,很多人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琐事等原因,精神高度紧张甚至出现焦虑与压抑的情绪,精神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会造成肝气不舒诱发肝郁化火。肝阴之耗和肝阳之失衡,最终导致肝阳上亢而引起头痛。
饮食不节不容忽视。很多人饮食习惯不规律,喜好油腻、重口味食品,会造成脾胃功能紊乱。脾胃的健康与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转化直接相关,如果脾胃不畅,很难使饮食转化为有效养料,导致湿气积聚,痰湿内生。湿邪和痰湿聚集可蒙蔽清窍、影响气血盛衰,继而诱发头昏蒙而痛。
机体出现内伤产生劳倦与机体先天缺陷也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因素。身体过劳,精神过度紧张都会耗伤气血、伤及脏器,久之会使人体气血阴阳失去平衡,气不足则阴,阴有余而阳不足,最后引起头痛。
二、中医按经脉划分的头痛类型
膀胱太阳穴头痛:其特点是后背酸痛。以脑后及脖子酸痛为主症,伴随发热、恶寒及恶风。
阳明胃头痛:以额头疼痛为主症。如前额痛、眉骨痛、眼胀等都是胃经头痛。
发生双侧头痛:多为少阳胆经所致,以眼花为主,晨起嘴巴苦。左侧部位的偏头痛和肝血不足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经末期妇女,左侧部位的偏头痛更易发。发生右侧部位偏头痛,大多因肺气不降。
头痛而重者大多因太阴脾湿引起,按照中医的说法,脑袋顶着湿帽子,叫人无法抬起脑袋。同时伴有肢体方面的酸痛、体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咽喉干燥,提示少阴心肾痛:大多患者存在肌肤干燥、少气、懒得说话、尿赤等症状。
头顶痛:由于厥阴肝痛所致:该症状大多因青年时纵欲过度引起,以干呕,手指的指甲、嘴唇颜色青紫,肢体发凉,腹痛为特征。
血虚头偏头痛:患者会习惯性地摇头。
淤血头:脑部存在淤血导致的头痛。如果情况再严重一些,会导致患者出现癫痫病症,多以呕吐为主,若出现喷射状呕吐需及时看医生。
三、经络调理治疗头痛
偏头痛:大多和三焦经相关。三焦经肘之清冷渊、天井穴及腕部之外关穴均为偏头痛特效穴位。
具体方法:用大拇指在头部找痛点,在揉捏的同时推拉,先将内部筋络推拉出来,之后迅速揉捏外关穴可使头痛症状减轻。三焦经为人体的“出气筒”,按摩或刮痧三焦经,能有效调节内分泌失调,对于调节情志病效果显著,对于多种头面部疾病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特殊疗效。
前额及眉棱骨部位的疼痛:通常是胃经疾病。由二脚趾和三脚趾之间的陷谷穴往内庭穴进行按摩,坚持几分钟,可舒缓情绪。并且,对脾经对应的公孙穴进行按摩,或者对膀胱经对应的京骨穴进行按摩都能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耳朵上段:如果疼痛出现在头部两侧,即耳朵上段,可在胆经对应的风池或阳陵泉穴位按摩。
太阳穴疼痛:先按摩太阳穴部位,如症状没有减轻,可按摩胆经对应的风池和阳陵泉等穴位或按摩胃经对应的头维、陷谷等穴位,同时对眉棱骨痛及头痛如裹均有一定的疗效。
头痛如裹:先推拿脾经阴陵泉穴。此外,推拿胃经头维穴能减轻病情。
头顶疼痛:属于厥阴经疾病,先从肝经进行论治,也可针刺百会穴治疗。
脑袋后面的疼痛:属于太阳经病。可按摩膀胱经对应的京骨和小肠经后溪穴前谷等穴位。
肾阴虚头痛:以头脑感到空痛、头昏耳鸣、腰膝乏力、舌头发红、脉搏细弱为主症;肾阳虚导致的头痛,以头痛怕冷、四肢冰凉、脸色发白、舌头淡味、脉搏细数为主。阳虚或阴虚均可通过频繁按摩肾经穴位复溜和太溪而好转。
醉酒后导致的头痛:可用十根手指梳头,尤以双侧胆经为甚。其中,率谷穴治疗醉酒后的头痛具有特殊疗效。
总而言之,经络调理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在缓解头痛方面有独到之处。它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脉的作用,使人体达到平衡状态。
文晓冬 玉林桂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