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不能老去”?

2025-03-26 14:28 阅读
安徽时评

近日,有网友喊话沈腾马丽出演IP改编剧《将门毒后》,马丽回应说:“我们这个年纪,还是应该演适合我们这个年纪的(角色)。”

 

中年演员扮演年轻角色,大家早已见怪不怪。1995年,40多岁的刘晓庆饰演15岁的武则天,后续多次挑战少女角色;40岁的张鲁一饰演13岁的嬴政,与比自己小4岁的朱珠做母子;41岁的章子怡扮演嘟嘴卖萌的15岁少女王儇……

诚然,为了避免破坏剧情的完整性和表演风格的连贯性,一些演员能够通过演技、化妆和特效,让观众忽视其年龄。从演员自身来说,出于对某个角色的热爱和认同,也想要突破自我、拓展戏路,挑战不同年龄段的角色。

26岁的谭松韵在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与小她7岁的刘昊然搭档,自如驾驭高中生角色,收获好评。

问题在于,选角色就像找对象,关键要般配。大家反感的是,没那条件,强行“扮嫩”。当演员与角色外貌特征相差较大、形象气质违和感强,不仅让人出戏,还会被认为是不尊重角色的表现,影响演员口碑和作品声誉。

比如,年近40岁的演员杨钧钧,曾在电视剧《西门无恨》中与刘德凯戏水、和焦恩俊牵手,表现出生硬的少女情态,被网友戏称为“西门大妈”。又如,年近五旬的演员在年代剧里留着空气刘海演少女,被观众吐槽岁月的痕迹一览无余。

不禁要问,“假装年轻”的演员咋就这么多?

必须承认,市场有需求。“永葆青春”是人类追求,青春题材更是剧集市场必不可少的基本盘。但影视行业总想着规避风险、打“安全牌”,认为有粉丝基础的中年演员,更有热度和市场号召力。

与其花力气培养新人,不如让中年人“逆龄”上岗,这何尝不是本领恐慌和创作惰性?

越是不给年轻演员机会,他们就越难以崭露头角、挑起大梁;越是短视选角、功利创作,中年演员就越要被迫“假装年轻”,否则就只能“当爹当妈”、做陪衬的“绿叶”。这就导致市场陷入恶性循环,新人空间被挤压,中年流量依赖日益严重。

既然受不了中年演员强行扮演年轻角色,为什么不多给他们一些年龄适配的角色和剧本?

事实上,影视行业的年龄歧视和角色窄化长期存在。宋丹丹说从35岁开始就没有人找她演戏了,海清在晚会上代表中年女演员自荐……中年演员尤其是中年女演员,出演剧集类型受限严重。

市场对“冻龄”“少女感”的畸形追捧,暴露出单一审美标准。大家爱看年轻、漂亮的演员,不代表市场不需要丰富多元的角色类型。如果对演员的外貌和评价,只有一个模板、一种标准,只会加重演员的年龄焦虑和形象执念,行业陷入“失真”。

更可怕的是,这种“年龄霸凌”正在破坏创作多样性。你看,骨相好的演员,被迫填充苹果肌,反而失去了辨识度;“十级磨皮”的影视画面,磨去了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真情实感。

眼袋藏不住岁月,但老去亦可璀璨。游本昌90岁高龄赋予“爷叔”这个角色超越年龄的生命力,仅凭一个眼神就胜过年轻演员的情绪表露。86岁的吴彦姝面对角色重复的质疑,强调“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并主动为每个角色设计方言、手势等细节。这是“真正的青春不在胶原蛋白里,而在角色的生命张力中”的生动写照。

流量时代,稀缺的是更科学的选角机制、更丰富的叙事空间、更精湛的角色塑造,也是对年龄更坦然的正视。

演合适的戏,让观众入戏,不该那么难。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