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管理不能没有边界

2025-03-28 07:50 阅读
浙江宣传

前两天,有报道称某公司员工吐槽公司管理规定“令人感觉窒息”,其中包括下班时间桌面禁止放任何私人物品、椅子要推进桌肚里,卫生间使用时间受限,人事部门定期巡查工位在岗情况等。

这一话题随即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还有人列举了更多职场“奇葩”规定,如“不转发朋友圈被罚款”“入职员工要保持‘松鼠式微笑’”……你一言他一语的背后,指向的一个问题正是职场管理中的边界感。职场管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处理?

 

 

一般而言,科学有序的职场管理,能够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地规范员工行为,激发职工的自发行动和内心认同。然而,现实中一些职场管理行为,有时却成为没有边界的单向约束与强制管控,令人反感。

比如,“超长待机”的工作模式。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在突破时空桎梏,赋予现代人选择的自由与弹性的同时,也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被悄然淡化。有的管理者为强力推动任务落地,即便在休息时间,也会毫无预兆地部署工作,并要求即刻回复。去年就有媒体报道,某企业负责人深夜10点多群发消息“全面停止调休”,员工们“已读不回”,该负责人凌晨2点又放话,“不回复的一律按旷工处理”。如果“随时在线”成为默认规则,将让很多打工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深感身心疲惫。

比如,“无缝介入”的内部管控。管理者随意查看员工上网行为、追踪聊天记录、视频监控无死角覆盖办公区域等做法,让很多职场人仿佛变成了“小透明”。还有公司要求员工入职时签订“三年内不结婚生育”协议、“外卖必须在工位吃”等,被认为“管理制度过于严苛”。企业内部管理中也应有不可逾越的底线,哪怕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合理的,企业也应该意识到是否已经形成过度干涉。

比如,“主打服从”的团队文化。“浙江宣传”曾在《职场团建不能变成负担》一文中指出,部分公司的“花式”团建,实则不是“为你好”而是“让你服”,成为一种“无底线的服从性测试”。像在公共场合要求员工齐喊团队口号、跳团体操等,场面尴尬又生硬。还有的为了宣扬所谓的“狼性文化”,甚至要求业绩不达标的员工互扇耳光、跪地爬行等,这不但无益于团队文化建设,还可能反噬集体和组织的活力。

部分网友对不良职场管理方式的吐槽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管理的本职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单纯依靠强化管理者的权威发布过度指令,对员工实时操控、处处设防,或是以狭隘的“成功学”之道进行约束规训,既不能实现管理赋能的目标,更不符合年轻人的职场价值追求。

一方面,对很多管理者而言,这些越界管控现象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监工式”思维的延续——迷恋流水线作业的精准量化,简单将讲求创新创造的现代职场等同于需要绝对服从的“战场”。这不仅扭曲了正常的管理逻辑,还往往伴随着畸形的责任传导,也让本应团结共进的职场氛围变得冷漠无情,加剧了职场生态中的焦虑。

另一方面,对职工来说,不合理的规定、“职场PUA”等乱象侵蚀了本该享有的休息时间和独处空间,还可能导致大家被迫陷入“内卷”。正如有人形容,当公司上层挥舞“狼性管理”的大棒,中层炮制“服从型管理”的台账,打工人只能表演式硬写“权利让渡”职场投名状。其实大多数职场人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想要的无非是管理者不拿鸡毛当令箭,不把活人当木偶,不让老实人寒心,以及多劳多得的良性机制。

分内的工作职责和必要的职场管理是无可厚非的,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过度的、不以人为本的管理,这才是侵犯个体边界、导致职场内耗的“罪魁祸首”。当前,以“Z世代”为代表的一部分职场新人“整顿职场”,他们整顿的正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希望让无序、无理的管理重回有序、合理的轨道。这种整顿不是破坏,而是用新一代的标准推动职场向更健康的方向迭代。

 

 

管理学中有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任何管理策略都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和具体情境进行调适。那么,又该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其中的边界关系?

守好公序良俗的“硬边界”。现实中,超越边界的单向约束和管控,常常会因执行困难而陷入防御性博弈的困境,最终成为引发系统超压、伤害良性发展的“回旋镖”。让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践经得起合法性审查、合理性评估、合情性测试,才能实现员工与公司的韧性成长、价值共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司接力向“内卷式”竞争宣战,守护职场公平和职工权益,值得肯定。

对于普通职工守护职场边界的维权诉求,有关部门应给予更多实质性支持,让打工人的每一次“较真儿”都能底气十足。如面对难以界定的“隐形加班”,在具体衡量标准上,不应过度聚焦工作的地点与场所,而应关注是否完成了实际工作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要求“保障休息休假权益”。

多点真心实意的“人情味”。有人说,做管理要左手有温度、右手有力度。有温度的管理更能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员工作为职场关系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不是“提线木偶”,只要不是过度标新立异,没有违背用人单位合乎情理的管理规定,不妨给予更大善意、更多包容。我们弘扬劳模精神,讲求乐于奉献,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

“反内卷”反对的并不是管理本身,而是长期以来一些扭曲的管理方式和竞争机制。只有管理者真正俯下身子,以人性化的平等眼光看待员工、安排工作,才能真正建立从战略容错到创新激励再到价值反哺的正向回路。比如在一些节假日期间,就有公司允许员工提前返乡办公,非必要不加班,让人们看到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智慧。

少些剑走偏锋的“假把式”。管理者应该更加务实理性,而不是绞尽脑汁在创新管理模式上“憋大招”。诸如要求员工开展“深夜定位拍照打卡”这样的忠诚度表演,沉迷于“赋能”“沉淀”“重生”等黑话迷雾,通过植入技术监控模块激发员工的“活力指数”……说到底,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剑走偏锋的“假把式”。这也提醒管理者应重新校准价值创造的实绩导向,通过有边界的制度善意赢得员工发自内心的价值共鸣。

真正让该有的边界像树根一样长在管理者和职工的心底,同时留足必要的弹性和成长空间,方可让职场人的每一次努力都能踩出向上的节奏。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