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故里·栗来很美】上栗花炮的故事:上栗的爆竹个个有响

2025-03-29 15:17 阅读
上栗发布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上栗在发展。为更好唱响上栗声音、讲好上栗故事,多维度、多领域展示美丽上栗、幸福上栗、奋进上栗,展示上栗的好人好事、好山好水、悠久历史、绵长文化,让大家知道上栗、了解上栗、爱在上栗,“上栗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将进一步丰富【花炮故里·栗来很美】栏目内容。诚邀您积极投稿,用您“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原创作品,抒发人文情怀、乡思乡愁;描述风土民情、美好愿景;讲述百姓生活、暖心故事;展示美景美食、风采风貌;分享所思所想、所愿所盼。让你我的家乡更加鲜活动人,让美丽上栗美无止境。

 

上栗花炮的故事:上栗的爆竹个个有响

奔跑的犀牛

与爆竹相关的传说有点意思。我听过一个最冷门且玄幻的传说是:古时候旅店少,出远门的人大都野外露宿,山魈便会等人睡着后偷食物吃,啃脚指头(这画面够惊悚)。后来,大家想到一个办法,将竹子放到篝火里,不时有竹节爆裂声响以吓跑山魈。当然,大家所熟知的传说,则是用爆竹驱逐吓跑叫“年”的怪兽,以及花炮祖师李畋将硝石塞入竹筒,制成爆竹,揭皇榜为李世民治病的故事。

上栗之所以能成为爆竹产区,我认为可能与四个因素有关:一是花炮祖师李畋就出生于此;二是上栗多山,山上竹林茂密,为爆竹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三是有水路,船运经醴陵入湘江,直达武汉,或走广州,下南洋;四是上栗气候适宜爆竹制作,太干燥则多静电,太湿润则易回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一方产业,不是啥地方都能玩得转的。

上栗爆竹从唐代起始,历经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达到巅峰,年产及收购爆竹达60多万箱(每箱14万响),主要产品为加花、顿鞭、八扣、满地红,从业人员达一万多人。爆竹做工讲究,从裁纸到封装大体有14道工序。爆竹使用土硝,纸张使用竹纸,包装也讲究,用红蜡纸封好,再用石印版印上商标,如宝鼎、双狮等,打出来有清香味。所以,爆竹除了喜庆之用,还有去瘴避瘟功能。

上栗地处内陆,爆竹外销很不容易,栗水河北有通往江西、湖南的两处码头,栗水河南也有一处码头。仅在栗水河南码头夜泊的木船就有近百艘,以醴陵人为主,他们从湘潭装载大米黄豆和南货而来,运载爆竹而去,每条船可以装三百箱爆竹。然后,顺流而下,经醴陵到湘潭,转交怡和、亚细亚等轮船公司走湘江入长江,或南下到厦门、广州、香港出口到南洋,或北上青岛、烟台,或经武汉,再转销全国。如遇枯水季节,要用土车子将爆竹一直推到醴陵装船,有的甚至一路推车到赣州,往返两千里路,风餐露宿个把月才能到家。

上栗爆竹质量好,利润也很高。一般出口货每箱20块大洋,国内的12块大洋,成本约为6块大洋,如此高的利润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当时最大的恒丰爆庄年销售额达到150万银圆,老板每年赚多少大洋不得而知,但想想也会是盆满钵满的。在客户方面,一般卖欧美的是头牌二牌产品,卖印度、越南一类的是三牌四牌产品。有个说法,说以前上栗人要是想到长沙或武汉玩,只要腰间缠两挂正鞭,到了城市将一个个爆竹分开买,可以玩三天,回家还能带点土特产,够牛吧,爆竹成了银联卡。这从侧面印证了上栗爆竹那句史上最强广告词“上栗的爆竹,个个有响”的含金量。

我坐在栗水河的上游岸边,享受午后冬日阳光的温暖,一边翻阅《上栗花炮》书籍,一边用手机编写着这则微信推文。爆竹也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面临着时代的选择,就像这书本,已经被自媒体冲击得摇摇欲坠了。时代在变,我们的传统产业也要随之而变,这才能把老祖宗的好东西传下去。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