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
祁鑫栋 孙翰清 戴安心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将建筑的信息化、数据化、信息化模型进行系统性整合,将其运用于工程设计、建造、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化工具。引入企业管理中常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和BIM技术,并将其与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实际要求相结合,能显著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效率与精确度,并帮助建设项目各参与方实现信息协同。
一、BIM技术对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价值
参数化与可视化是BIM技术的显著特点。BIM技术的运用,可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与分析。在BIM软件中,工程项目的各项参数可得到3D、4D、5D模型的呈现,部分情况下还能通过使用插件达到漫游的效果。在安装工程与市政工程施工前,还可通过BIM技术建立3D模型,观察是否有管线冲突等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并对各个设计方案与设计模块进行碰撞测试。这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工程变更,并科学防范工程索赔与工程反索赔的发生。
BIM技术建立的数字化、信息化模型,可对项目信息进行计算与存储。造价人员在BIM模型中输入各项构件所使用的人工、材料、机械等参数信息,可实现3D建筑模型、时间参数以及消耗物资参数的集成,并实现对总价的汇总计算。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者亦可根据市场信息更改价格参数,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与动态管理。BIM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满足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需求,为提高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水平与实现工程行业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规模庞大,人员、材料与机械类型繁杂,施工组织设计较为繁琐。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各参与方时常出现沟通协调不畅,对问题与分歧难以达成一致等问题,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由于各参与方所持的资料并不完全一致,这导致他们无法及时准确掌握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将BIM技术融入造价管理中,能将各参与方所需的信息进行高效整合,使各参与方均能通过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开展沟通。这将有效降低项目参与方之间的沟通成本,减少无效成本的产生与建筑材料的浪费。
二、BIM技术与造价管理的未来趋势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得到蓬勃发展。未来,BIM技术将实现与上述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工程造价管理的革新。举例而言:引入大数据分析后,BIM技术能整合海量的工程数据,为投资指标估算与造价测算提供精准的算法支持;发挥云计算在数据处理和存储中的作用,使BIM模型能在多终端实时共享,帮助项目各参与方实现高效协作;运用物联网技术,发挥物联网万物互通的技术优势,使施工现场的设备、材料、人工等信息能实时反馈至BIM模型及其数据库中,实现对项目整体建设情况与项目造价的全方位管理;发挥人工智能在成本管控中的作用,以此提高造价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将人工智能算法融入造价计算,可提前识别造价管理中的漏洞并预防设计方案与施工组织设计的超支风险。
BIM技术的发展对造价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要拥抱新兴科技,不断学习造价管理的前沿技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过去,造价管理多侧重于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各阶段的管理工作常出现衔接不畅等问题。BIM技术在工程造价领域的深化应用可将造价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现项目立项、图纸设计、项目施工间的无缝衔接,这将有效提升造价管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在项目立项阶段,BIM技术可辅助进行成本估算,确保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在图纸设计阶段,BIM技术可帮助建筑设计师进行多方案比选,优化项目的设计方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项目施工阶段,BIM技术可整合工程进度计划、优化资源调配,实现对施工方案的有效调整。在竣工验收阶段,BIM技术能提高结算工作的准确性,减少基础性重复性工作。随着BIM技术运用的深化,造价管理将为项目经济目标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BIM技术的深入运用,将使造价管理方式变得更为高效。BIM技术使工程建设进度与工程建设成本的构成变得更加直观,便于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管理者准确快捷地识别成本控制关键点。BIM的参数化系统可在设计阶段将建筑设计与成本控制进行统一,实现设计方案与建设成本的同步优化,减少设计方案比选与初步设计概算编制所需的时间。BIM技术还能将工程合同管理、变更管理等功能进行有效集成,确保合同管理的有效性,避免因合同完备性不足产生工程纠纷。BIM技术在造价管理领域应用场景的增加,将使建设项目的造价管控与工程施工实现更科学、更高效的衔接。
三、结语
BIM技术在提高工程造价计量计价精细度、实现工程造价全流程管理控制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BIM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在未来或将实现与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新模式、新业态的深度融合,这将有效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科学性。BIM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建筑行业的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