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清明是什么味道

2025-04-04 10:36 阅读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清明时节的赣鄱大地,如同一卷浸润着多重况味的立体诗画。艾草与硝烟、山岚与湖光,在春风中交织出独特的文化密码。这片红土地上的清明,既是唇齿间的时令馈赠,又是血脉里的精神图腾;既有千年诗意的流淌,亦有时代新风的跃动。

艾草味:舌尖的春信密码

 

惊蛰过后,田间地头的艾草初绽新绿。此时,江西人的清明序曲便从采青开始了。母亲领着孩童,挎着竹篮,指尖在艾草间翻飞,仿佛在弹奏一首春的民谣。

南昌、上饶等地将青团唤作“清明粿”,咸馅裹着芥菜豆腐或咸菜肉丝,甜馅则包着豆沙冰糖或芝麻红糖。赣南客家人将艾草与粳米相融,蒸出翡翠色的艾米粿,内里笋丁酸菜的鲜香裹着山野的清气。这些草木精华揉进米浆的吃食,是《诗经》里“采采芣苢”的活态延续。

景德镇刚出窑的瓷泥煨鸡,焦香四溢,苦槠豆腐在青花碗里颤巍巍地透着山野本味。鄱阳湖畔的渔家支起铁锅,胖鱼头在奶白浓汤中翻滚,让人不禁想起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中“满目繁华”的清明雅集。这些唇齿间的百般滋味,诉说着同一个道理:文化传承,有时候就蕴含在将二十四节气过成热气腾腾的日子中。

赤诚味:井冈星火映初心

 

97年前,井冈山茅坪八角楼的灯光下,毛泽东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山脚下群众送进根据地的青团,至今仍裹着“红米饭、南瓜汤”的朴素基因。红米糕、南瓜饼、艾米粿,这些曾藏在红军干粮袋里的吃食,如今成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象征。

烈士陵园的石碑被春雨洗得锃亮,研学少年用AR眼镜扫描碑文,龙源口大捷便在杜鹃花海中重现。当年挑粮上山的扁担声,化作今日VR体验馆里的声声惊叹。南昌市西郊梅岭方志敏纪念馆前,默立的人群仍听见了“可爱的中国”穿越时空的回响。

赣南苏区的春风总带着血色记忆。于都长征渡口,青石台阶上的凹痕仍嵌着1934年的星光。瑞金“信念松”的松涛里,依旧激荡着“等革命胜利再回家”的铿锵誓言。兴国将军园,虚拟烛光在“数字英烈墙”跃动,仿佛看见“红旗漫卷过险关”的画面,就像悠悠于都河当年红军渡河的悲壮。

 

新风味:古俗今韵两相宜

 

清明时节,烟雨浸润的不仅是赣鄱山水,更滋养着文明的根系。用夏布扎制的纸鸢,携带着电子追思卡冲上云霄。虚拟烛火在“数字灵堂”里摇曳。黄庭坚笔下的“桃李笑”已化作数字枝桠,在云端续写“慎终追远”的时代新篇。

在这片红土地上,生命轮回的新绿色叙事正在上演。耄耋老者将遗体捐作医学春泥,遗孀将骨灰伴菊撒入赣江,生态葬如蒲公英播撒,生命以最轻盈的姿态重归自然,在春风的絮语中完成“不占寸土守家园”的终极承诺。这场变革里,既有政策温度与民心热度的同频共振,更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邃思考。

还值得一提的是,古老习俗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龙虎山下,道观檐角的铜铃与光伏板共沐春风,天师板栗烧鸡的香气扑鼻而来。滕王阁畔,汉服少年举着白糖糕,在大士院网红墙前打卡留念。赣州古城墙下,无人机编队在空中绘出“清明”二字,千年墙砖与数字光影完成跨时空握手。

书卷味:文脉千载润春泥

 

抚州文昌里,亲子家庭围坐于书吧案前,将竹篾编织成叮咚作响的风铃,稚嫩手指穿梭于篾条间,将“慎终追远”化作可触摸的工艺传承。当春风穿过窗棂,悬于汤显祖纪念馆檐下的风铃,便与文昌阁书声遥相应和。

庐山脚朱熹理学研讨会上,智慧火花碰撞出新时代的“格物致知”。吉安的白鹭洲书院,孩子们正襟危坐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眼神清亮如赣江春水。

江西的清明文脉,在多元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短视频平台上,“跟着苏轼品江西”话题火爆一时,灯盏粿与“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诗意穿越千年重逢。赣南采茶戏唱腔悠扬、表演生动,老手艺人教游客编织的LED竹灯笼,随着《斑鸠调》的韵律明灭闪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如同章江贡水千年奔涌的潮声,糅合着无人机投射的宋韵光影与5G直播的采茶新韵,在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交融的春色里,绽放出全新的文化光谱。

 

这片红土地上的清明,

在艾草香与电子屏的碰撞中,

在赤诚记忆与数字编码的对话里,

悄然完成着文化基因的迭代。

这片红土地上的儿女,

既守护着祠堂里的族谱檀香,

也深耕于数字创新的沃土;

他们将传统酿成陈年老酒,

用创新点化时代新味,

让清明这个古老节日,

始终在年轮间拔节向上。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