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慈善总会打造多个关爱项目,编织城乡服务网络 银发与童颜的幸福交响曲
在赣鄱大地,总有一群身影穿梭于街巷村落之间——他们用温情叩响特困老人的心门,用臂弯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江西省慈善总会以“志愿银龄共绘幸福”“‘幼吾幼’少儿之家”“童伴妈妈”等项目为依托,编织覆盖全省的温情网络,让银发与童颜共同绽放幸福光彩。
银龄互助:志愿者的“家人式”守护
“你们每周都来,陪我说话、打扫屋子,比亲人还亲啊!”4月7日,南昌市西湖区河畔社区的涂大爷拉着志愿者张保金的手哽咽道。70岁的涂大爷因病瘫痪多年,生活无法自理,直到银龄志愿者走进他的家门。
55岁的张保金退休前是一名铁路职工,如今是涂大爷最信赖的人。初次上门时,她仍记得那间弥漫着药味的昏暗房间:“被子发潮,桌上积灰,老人眼神里全是孤独。”她和志愿者们当即挽袖清扫,为老人擦洗换衣。此后,张保金每周定期探望,还协调爱心企业送来多功能护理床和慰问金。自此,涂大爷的生活变了样:“现在屋里亮堂,心也暖了。”
省慈善总会“志愿银龄共绘幸福”项目通过“五社联动”机制,动员退休人员、社区工作者等组成银龄志愿服务队,为特困老人提供精准帮扶。项目开展以来,已为52名特困老人提供上门服务1560次,解决个性化需求60例。“这些银龄志愿者既是服务者,也是‘老有所为’的践行者。”项目负责人表示。
少儿之家: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乐安县湖溪乡的“幼吾幼”少儿之家,守护员王萍曾为女孩小雨的行为揪心——她总悄悄将别人的文具塞进口袋,离开时紧张地捂紧衣角。
趁着一次活动的休息时间,王萍将小雨约至一旁,轻声问道:“最近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当发现小雨口袋里有他人丢失的文具时,王萍轻抚她的衣角:“这个东西很漂亮,但它是不是不小心跑错了地方?”温柔的话语卸下了女孩的防备。此后,王萍用积分奖励机制鼓励小雨用劳动换取黏土材料,并亲手制作钥匙扣送给伙伴。
行为矫正如春风化雨。在一次活动中,小雨制作了一个黏土钥匙扣,自信地对大家说:“这次是我用活动积分换的材料,可以送给大家。”当小雨昂头说出“这是我挣来的礼物”时,王萍红了眼眶:“从‘拿取’到‘给予’,她找回了尊严。”
“幼吾幼”少儿之家项目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失衡、亲情缺失等问题,通过游戏治疗、团体辅导等方式构建“替代性家庭”。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在全省建立46所少儿之家,服务留守儿童2.9万名,开展帮扶4.06万人次。“幼吾幼”少儿之家项目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填补陪伴空白,更要重塑孩子的行为认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童伴妈妈:提供情感陪伴和成长支持
黎川县荷源村的浩浩曾是个“刺猬般”的孩子——情绪失控时砸东西、划伤自己,整日沉迷手机。父母远在异乡,奶奶束手无策:“管不住,也不敢管。”
转机始于“童伴妈妈”余芳的介入。她通过家访发现,浩浩的极端行为源于同学的嘲讽和父母的忽视。余芳设计“三步疗法”:先以绘画疗愈引导情绪宣泄,再借集体游戏培养社交能力,最后促成亲子视频对话重建情感联结。半年后,浩浩不仅戒掉“手机瘾”,还主动帮奶奶晾衣服。老师反馈:“他现在能安静听课,还会帮同学解题。”
“童伴妈妈”项目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模式,为乡村儿童提供情感陪伴和成长支持。截至去年底,项目已在全省373个村落地,建立“童伴之家”373所,开展日常活动10.08万次,服务儿童63万人次,解决医疗、教育等难题3.18万例。“每个孩子的心锁都有专属钥匙,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它。”余芳说。
“守护‘夕阳’与‘朝阳’,是一场需要全社会接力的长跑。”省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扩大服务半径,让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每个孩子都能向阳生长。”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