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语文课”的启示

2025-04-14 08:52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近日,武汉徐东大街和小龟山路的错误路牌在两名初中生的“火眼金睛”下被揪出,交管部门迅速对路牌上的错误拼音进行改正并换新。这场看似微小的纠错行动,折射出教育实践与公民参与的双重价值,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生动启示。

  这场实践活动的起点,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我的语文生活”主题设计。当学生带着课堂所学的汉字规范知识走上街头,用“放大镜”审视城市细节时,知识便跳出了纸面,与社会真实场景深度交融。从发现错误、整理证据到主动反馈,学生不仅巩固了拼音规则,更在实践中领悟了知识之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当课堂与城市街巷相连,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学科素养,更是观察社会、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或可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如果让外地游客发现了,那不是丢我们武汉的脸?”学生的这句反问,流露出朴素的公民责任感。他们未将问题止步于课堂作业,而是选择通过城市留言板发声,这背后是城市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更可贵的是,交管部门的积极作为让青少年真切体验到“被听见的力量”。这种正向互动,既是对公民参与的激励,也让年轻一代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当学生朱可涵激动感慨“我们的声音能被听见”时,一颗参与社会治理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交管部门从致电感谢到高效换牌,展现的不仅是行政效率,更是对民众关切的尊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路牌错误或许能通过电子巡检被发现,但市民主动参与的“毛细血管”式监督,却能填补机器难以触及的治理缝隙。此次事件中,学生借助AI查询反馈渠道的细节,恰恰揭示了“人机协同”的治理新路径——技术赋能民众监督,政府开放沟通渠道,两者结合有效激活了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

  这场街头“语文课”启示我们: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也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当教育赋予学生改变社会的勇气,当政府以开放姿态拥抱民间监督,“人人都是城市管理者”的共治图景便不再遥远。

   王志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