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脑子”真的管用吗

2025-04-19 09:15 阅读
浙江宣传

70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世长辞,这位天才的“最强大脑”却被病理学家哈维保存下来,并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科学研究。

70年后,人类依然苦苦跋涉在大脑“深度求索”的路上,但象征人类顶级脑力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却摇身一变成为虚拟商品,在网络销售平台售出10万多件,且回头客不绝。

从刚推出时引起“这也有用”的质疑到圈下无数“爱脑粉”,“爱因斯坦的脑子”激起的不仅是人们的好奇心,更是带来连环追问:

“爱因斯坦的脑子”究竟装着什么?普通人加持“爱因斯坦的脑子”后有什么不同?当“爱因斯坦的脑子”以AI的面貌降临人间,“原装大脑”怎么办?

 

购物平台上热卖的“爱因斯坦的脑子” 图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作为虚拟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的卖点自然不是“实物脑”,而是一次情绪消费、一次心理安慰,或者是一场对传统成功学观念的大胆解构。

与以钱换物的消费逻辑不同,“爱因斯坦的脑子”主打的是“情感兑换”。当年轻人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时,会收到一句幽默的“智商已充值”的提示。为“心理暗示”买单,对交易的达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智商充值”还带来另一份获得感。在一些店铺评论区,满是用户分享的玩笑梗:“昨晚下单,今天高数考试及格了!”“突然想通广义相对论了!”……当大家成为“爱脑”一员,也就形成了一种弱连接社群,正好满足了年轻人轻量化社交需求。

“爱因斯坦的脑子”可能还装着对功利主义的戏谑抵抗。当周遭将成功简化为智商、学历、财富的数值竞赛时,一些年轻人用购买“虚拟大脑”的幽默行为解构了这种严肃性。

有意思的是,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DeepSeek等的火爆出圈,人类从此拥有了非常实用能打的外置大脑:三秒钟生成代码,甚至能模仿李白写诗。从惊叹到上手,很多人很快养成了“遇事不决问AI”的习惯,在技术发展的催化下,“爱因斯坦的脑子”不再是虚拟存在,似乎真的成了人人可以拥有的智力神器。

“未来一两年内,我们将拥有一个‘由天才组成的国家,驻扎在数据中心里’,这将导致一个压缩版的21世纪。”前Open AI研究部门副总裁达里奥·阿莫迪曾将AI比作如爱因斯坦一样的天才,这表达了对天才的敬意,也让AI拥有“最聪明的大脑”具象化。

尽管人们对虚拟大脑有的“看不懂”,有的“看热闹”,也有的“不看好”,但热销数年的“爱因斯坦的脑子”产生长尾效应,无疑折射出许多人潜意识里对拥有“无敌大脑”的热切渴望。

如果“爱因斯坦的脑子”真有用,笔者也想悄悄买一个,用它写一篇“浙江宣传”爆款文章。当然,将“爱因斯坦的脑子”赋能到何处,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想法,但都脱不开几个“基本面”:

比如,有的是借“脑”发挥,满足自身情绪价值。当代年轻人,无论是大到影响人生走向的考试,还是小到生活中的小确幸时刻,都热衷于借助一些看似玄妙的手段来获取心理上的支撑。他们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将其当作一种精神寄托、一次“赛博许愿”,哪怕只是短暂地沉浸,也能获得安心与满足。这样的商品,其实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火一个,如“虚拟蚊子”“孤寡青蛙”等。

比如,有的是强“脑”增益,提高办事成功率。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同“聪明脑子好成事”这一说法。当“爱因斯坦的脑子”以一种象征性BUFF的形式被普通人加持在身时,那么有些人会相信这可能会提高一件事的成功率。“爱因斯坦的脑子”热销的背后,折射的是商家对现代人对高智力膜拜的精准拿捏。

此外,还有人看重由“脑”及人,将作为一种虚拟商品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当成一份“赛博礼物”送给他人,在虚拟与现实的交叠中传递独特心意。

不管是“爱因斯坦的脑子”在赛博世界里热销,还是视AI为“爱因斯坦大脑算力分脑”,其实都隐含着部分人对高智商的向往和被“超脑”淘汰的恐惧。对于“智力平平”的普通人来说,更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是:如何让自己的“原装脑”保持不被替代的优势?答案不妨从爱因斯坦本身寻找。

保持好奇的原力。尽管爱因斯坦是举世公认的天才,他却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算力强大的AI可以模拟思维,但永远无法替代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本能。从旧石器时代人类追问燧石碰撞为何产生火花,到牛顿好奇苹果为何垂直落地而非飞向空中,再到爱因斯坦对光速不变性的困惑……好奇心犹如一座灯塔,为迷茫的人指引前行的方向。较之所有强大的“工具脑”,好奇心是人类大脑自带并独属的专利,也是每一颗“平凡的大脑”抵达智慧圣殿的原动力。

培养求索的耐力。从1905年狭义相对论到1915年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用十年时间逐步解决时空弯曲的数学表达问题;1920年起,他又用三十余年投入统一场论研究,直至晚年仍在笔记本上涂写着演算方程。这种持续终生的思考苦旅,恰恰印证了认知进化的本质——真正的知识沉淀和认知提升,需要让大脑“慢下来”,进入“深度求索”模式。当我们愿意与问题长久共处,让思辨力在不断追问中强大,才能比AI版“爱因斯坦的脑子”更接近真理的芳香。

提出质疑的勇气。天才如爱因斯坦也有失败,统一场论的研究耗费了他半生精力却以失败告终。爱因斯坦之后,科学界未盲目追随,杨振宁独辟蹊径完善规范场论,开辟了自己的物理学疆域。事实证明,即便是天才的论断,亦非绝对真理。当下,一些人过度依赖AI,反而使自身提出问题、深度思考的能力被削弱。其实,AI并非完美,AI输出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或准确的。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需要重拾“平凡大脑”的珍贵价值,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敢于质疑,勇于实践,从而实现进步超越。

一些传记中提到,爱因斯坦在童年时期智力发育比常人要慢,甚至还有表达困难,然而贯穿其一生的强烈好奇心、想象力和独立思考,成就他“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殊荣。

今天,当我们视爱因斯坦的脑子为人类宝贵的“脑资源”,这不仅因为他象征着人类智力的天花板,更在于提示每一个人:用好自己的大脑,在学与用中开发它、在爱与美中滋养它、在思与悟中拓展它——“爱因斯坦”也许就是你自己。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