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存在呼吸道感染,如何护理?
何彦 绵阳市人民医院
换季时节,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开始频繁咳嗽、流鼻涕,甚至发起低烧。这些呼吸道感染症状虽然常见,却让父母们既心疼又焦虑:该不该立刻吃药?怎么护理才能让孩子舒服?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其实,正确的家庭护理不仅能缓解孩子的不适,还能帮助孩子更快恢复健康。
一、预防先行
呼吸道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感染风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30分钟;使用空气净化器时,选择具备HEPA滤芯的型号,并定期更换滤网。在流行病高发季,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的密闭场所,若必须外出,可为适龄儿童佩戴贴合面部的医用外科口罩。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的关键措施。除国家免疫规划内的百白破、麻腮风等疫苗外,可根据实际情况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6个月以上儿童即可接种流感疫苗,且需每年接种1次,最佳接种时间为流行季前1~2个月。家庭成员应同步做好手部清洁,使用含60%以上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特别注意清洁指缝和甲缘。
二、家庭护理黄金法则
当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发展。
做好体温监测。可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每日至少记录3次。对于3个月以上的婴幼儿,若其体温未超过38.5℃且精神状态良好,可先采用物理降温措施,用32℃~34℃的温水擦拭孩子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每次擦拭1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冰袋冷敷等可能引起寒战的降温方式。
正确规范用药。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给儿童造成伤害。因此,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规范服药,切勿随意停药、换药、漏药、减量。其次,服药过程中一旦出现荨麻疹、发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此外,家长需了解并掌握药物贮存方法。
保持呼吸道湿润能有效缓解不适。使用加湿器时,应将湿度控制在45%~60%,每日彻底清洁水箱以防霉菌滋生。对于鼻塞严重的婴幼儿,可在喂奶前15分钟用生理盐水滴鼻剂软化分泌物,随后用婴儿专用吸鼻器轻柔清理。1岁以上儿童可饮用适量蜂蜜以缓解夜间咳嗽,但需注意蜂蜜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发热期间可准备冬瓜排骨汤、小米南瓜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若孩子咽喉疼痛拒食,可将水果切块冷藏后少量喂食,低温能暂时麻痹痛觉神经。补液首选口服补液盐Ⅲ,按说明书比例调配,分次饮用维持电解质平衡。家长需注意,切勿强行灌药,可将药片碾碎混合在果泥中,或用喂药器从患儿口腔侧方缓慢注入。
三、识别危险信号
多数呼吸道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情况需及时就医:3月龄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持续高热(39℃以上)超过72小时;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婴儿>50次/分,幼儿>40次/分);嘴唇或甲床发绀;异常烦躁或嗜睡;小便量明显减少。家长可学习“三凹征”识别法:当孩子吸气时出现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提示存在呼吸困难。
药物使用需严格遵照医嘱。退热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3月龄以上适用)或布洛芬(6月龄以上适用),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需特别注意,切勿将成人复方感冒药减量给孩子服用,部分成分如伪麻黄碱可能引发患儿心悸,右美沙芬可能抑制患儿呼吸。咳嗽本质是保护性反射,除非影响睡眠,否则4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镇咳药。
四、康复期科学管理
患儿在症状缓解后仍需注意调养。痊愈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拼图、绘本阅读等静态活动。饮食逐渐从半流质过渡到普通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帮助修复呼吸道黏膜。夜间睡眠时可适当垫高头部,用毛巾折叠成15度斜坡枕在脑下,减少鼻涕倒流刺激。
环境消毒要讲究方法。患儿使用过的餐具应煮沸15分钟,玩具用含氯消毒液(有效氯500mg/L)擦拭后清水冲洗。床单被罩用60℃以上热水清洗,阳光直射晾晒6小时以上。注意保持适度清洁,过度使用消毒剂可能破坏孩子免疫系统的锻炼机会。病程中孩子可能出现烦躁情绪,家长可通过抚触、哼唱儿歌等方式给予安抚。
面对儿童呼吸道感染,家长既要重视科学护理,也要学会观察关键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