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新官不理旧账”这本账
“新官不理旧账”之疾沉疴难愈,虽三令五申仍如韭菜割而复生,为何?

漫画/林智浩
我们先翻翻“旧账本”,看看都有哪些道道。
“前任留下的‘烂摊子’,凭啥让我擦屁股?”有新任官员如此抱怨。
的确,“旧账本”里“烂摊子”真不少。某地规划的“全球最大皮革城”如今荒草丛里立着半截水泥桩子。某县前年招商的“智慧农业园”,签约照片还挂在政府官网上,地里是野蒿参天。“规划图里天女散花,落地变成烂地瓜。”这顺口溜令人深思。
“前任挖坑我填土,政绩算在谁头上?不如另起炉灶!”有干部私下嘀咕。
也是,新官上任不点几把自己的火,他人怎知其有没有几把刷子? 某县五年换了三任书记,将某民生工程改头换面三次终成“四不像”。某县前任强推“千亩太空莲基地”,继任者改种香芋,结果没有一个产业实现富民。群众调侃:“新官三把火,先烧旧账本”。
“任期有限,自己手上的各项数据整漂亮了才是关键,至于‘旧账’,里面是否有道道和深坑把握不准,即使没有,也多是出力不出彩,少碰或不碰为妙!”有干部这样说心得。
确实,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有的干部但求政绩眼前亮,不管烂账代代传。某落马官员忏悔说:“明知产业园选址有问题,但想着干满三年就走,管不了那么多。”某县一局长,对某项目以“是前任的事”“工程款要打折”等为由,拖延3年不给予结算,被多次提起诉讼,造成不良影响,终被查落马。有人慨叹,这般“任期投机主义”与“官僚主义”,能不贻害无穷吗?!
合上“旧账本”,心中五味杂陈。
干部交替,本该是责任交接、击鼓传花。但有地方击鼓传花变“击鼓传雷”。细究根源,实为事业观、发展观与政绩观发生偏差所致。
那么,“新官不理旧账”这笔账,该怎么算、怎么治,才能既厘清旧账,又不埋新雷?
恐怕有四本账该算清与打通,并综合系统施治。
首先立好“明白账”,构建跨任期责任机制。建立离任审计终身制与责任清单制,给官员戴上“金箍圈”,让“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成为铁律。通过制度化约束,将新旧账本统一纳入施政范畴。
其次算清“民心账”,筑牢执政根基。政失其信如舟失其舵,“朝令夕改”“不理旧账”,不仅损害公信力,更会致使民生问题积重难返。民生旧账实为执政生命线,拖延即自毁根基。
再次看清“发展账”,树立长远政绩观。善弈者谋势,善政者谋续。摒弃“但求虚名而不务实绩”的短期主义思维,认清地方发展是薪火相传的接力长跑,应以“功成不必在我”之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之担当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理顺“制度账”,构筑法治屏障。法如北斗,制若准绳。借鉴商业领域的“项目制管理”,把重大工程从“任期工程”变成“跨代工程”;将旧账清理纳入考核体系,对推诿塞责者,依法依规严处,让担当实干者如鱼得水。
官场非戏台,容不得“你方唱罢我登场”搞表演。为官一任,当思利在千秋,若以制度保障责任传承,用法治约束权力任性,实现“新官旧账水乳交融”,高质量发展何愁不能聚沙成塔,终见“轻舟已过万重山”之盛景?(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