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轨道设计师杨维廉逝世,他曾让“嫦娥一号”延寿一年
据“总体设计部离退休办”公众号发布的讣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退休干部,杨维廉同志,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周岁。
这位曾带领团队
让“嫦娥一号”延寿一年的
卫星轨道设计师
也化作了夜空中的一颗星星

1941年
杨维廉出生于浙江建德
1958年
他以数学满分的成绩
考入北京大学
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
1981年
已经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工作的杨维廉
得到了公派留学的机会
留学期间
他凭借出色的数学思维
多次巧妙地解决难题
因此被同行称道
2001年杨维廉受命
负责嫦娥一号卫星
飞行轨道设计工作

由于运载火箭发射能力有限
卫星不能直接由火箭
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
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变轨”的过程
变轨是一项非常尖端的测控技术
对卫星轨道的测量
发动机点火时间的计算
以及遥控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

“嫦娥”奔月的轨道设计
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探测器在地月之间的飞行
涉及“三体”问题
除卫星之外
必须同时考虑
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影响
杨维廉带领科技人员
采用了圆锥拼接法
最终为嫦娥一号
找到了独特的地月转移轨道

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由于轨道设计合理、控制精准
嫦娥一号卫星
在“奔月”途中
应有的三次中途修正
有两次得以省去
从而节省了大量燃料
据国防科工委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透露
“嫦娥一号”卫星的使用寿命
因此延长1年
当时
杨维廉设计的轨道独树一帜
工程两总让他去俄罗斯验证
这位严谨的科学家自信地说:
“我的设计肯定没问题
如果他们验证说有错
那也是他们错了!”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
专家组还是邀请了
三家权威单位
进行“背靠背”验证
结果证实轨道设计科学可靠

嫦娥二号示意图。新华社发
在“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后
杨维廉弟子带领的设计团队
再接再厉
为“嫦娥二号”实现了“加速度”
这一创新让“奔月”时间
从原来的15天大幅缩短至7天
为我国后续深空探测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维廉先生走了
而他的设计与付出
正引领着后来者
飞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星辰不灭,功勋不朽
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