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工作模式 助推法治乡村建设
近年来,井冈山市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坚持把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作为法治井冈山、平安井冈山创建的重要载体,紧扣重点,突破难点,疏通堵点,深化“井冈红色治理”,探索构建“1234”工作新模式,着力提升群众法治素养,着力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该市柏露乡长富桥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茅坪镇神山村获评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茅坪镇马源村获评为第六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碧溪镇人民政府被评为“全省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坚持一个机制
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坚持党建引领机制,通过政治引领“铸红魂”,定期举办红色宣讲、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结合党纪学习教育,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把法治乡村建设情况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主战场,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与法治乡村建设相融合,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争当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排头兵、先锋队、主力军,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指导村规民约、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通过以“党建+法治乡村”为抓手,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积极助推全市“井冈红色治理”取得新成效。
培育两支队伍
创新引领“传红脉”,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培育“两支队伍”,切实提升基层法治建设水平,营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氛围。一是组建法治宣传先锋队。精心组织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农村“法律明白人”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入户走访、进村宣传、民意采集等形式,大力宣传《民法典》《土地法》、防范电信诈骗等与群众息息相关法律法规,着力提高基层群众法律意识,切实提升法治乡村基础。二是组建纠纷调解攻坚队。依托全市16个“五老金牌调解室”和16个“红井冈”人民调解个人工作室,打造“法律明白人”示范带头人品牌工作室,深入摸排,对可能影响乡村社会稳定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做到一一登记造册,按照“关口前移、调解优先”原则,及时参与调处,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
构建三个强化
作风引领“举红旗”,紧跟中心、瞄准重点,多方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把好“稳定关”。选育有责任心有影响力有行动力的“法律明白人”,进入全市调委会,发挥其调解专长,夯实基层基础,筑牢“第一道防线”。同时通过加强日常巡查走访力度,加大对社区矫正等特殊人群管控力度,切实减少不稳定因素,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强化法治阵地建设,绘好“风景图”。以全市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为契机,在葛田、茅坪、黄坳等地打造法治文化阵地5处,通过以法治故事、典故、法治谚语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和常识。同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在市民中心附近建设法治公园2处,通过架景融入的方式让群众在日常游憩时学法。三是强化法治渠道拓宽,畅通“民生路”。通过在各乡镇(街道)设立立法建议信箱、行政执法监督信箱等方式,倾听来自基层第一线的声音,拓宽群众参与法治的渠道与路径。截止目前全市已设立该类信箱16个。通过张贴公告、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发布人民监督员、人员陪审员选任通知,积极扩大覆盖面,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司法,关注法治建设的知晓度,积极营造司法公开、透明的良好氛围。依托“中国普法”“法治江西”“法治井冈”等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转发相关法律案例、学法答题、法治新闻等消息,累计发布相关信息1000余条,在全市大力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广大群众法治意识。
开展四项活动
效果引领“谋红利”,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多措并举,推出并常态化开展了宪法宣誓、法律机器人、法治文艺演出队、逢圩普法四项法治活动。葛田乡古田村依托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组织参加红色研学的学员开展宪法宣誓活动,通过以现场参与的方式让宪法真正走进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茅坪镇以科技手段为载体,积极发挥科技赋能作用,通过引进法律机器人,及时高效解答群众法律咨询,有效解决农村法律资源不充足的问题。睦村乡充分以百姓大舞台为阵地,以“文艺汇演+法治文化”为结合,在圩场、奈李交易广场等人流集中地带,“以文为媒”,通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涉农相关法律法规。黄坳乡以客家人逢圩赶集为契机,在圩场、农贸市场等人群集中点,设立法律咨询台,以本土客家方言宣传农村相关法律知识,同时以客家山歌为载体,将法治元素融入客家山歌,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作者:井冈山市司法局 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