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江西策展人和他们的长期主义



意大利网友“马浩Federico”站在八一广场前,忍不住发帖:“我很好奇在中国历史里面这个广场为什么有名?肯定有很特别的地方。”有网友指路:“推荐你预约参观一下江西省美术馆的‘人民的记忆’。”
近年来,江西优质展览“出圈”已趋于常态。它们有的注重对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开掘,“人民的记忆——八一广场空间叙事与美术表达常设展”用百年空间演变史折叠出几代人对一座城市的情感;有的把前沿和先锋艺术家“引进来”,“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汇聚18位中国艺术家和35位德国艺术家的上百件(套)当代艺术佳作,是江西跨文化交流一次里程碑式的可贵尝试;有的带着先锋创作及思考“走出去”,“时代与记忆——蔡超艺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度体察、对传统笔墨和西方写实造型的新探索受到广泛认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江西取得了入选作品160件的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本土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作品展吸引了17.5万人次共享艺术盛宴……
优质文化产品持续“出圈”的背后,站着一群怎样的策展人?他们心里装着怎样的策展故事?他们的策展生涯对城市文化生活产生了怎样的激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近了这群美术馆策展人。
策展人的春天
徐娣是个妙人。第一次见面,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葵花籽,往桌上随手一摊,满身松弛感,就此奠定了一行人对话的轻松氛围。她生于1994年,“人民的记忆”是她策划落地的第一个展览。“当时我刚毕业来省美术馆工作,第一反应是对这栋大楼感兴趣,慢慢有想法,便搜集资料、汇报选题,得到了支持。”环境设计和设计学理论的学科背景,让她对展厅的空间把握、美术馆边界的扩展把握较为敏锐。“人民的记忆”的最终呈现以省美术馆建筑本体为叙事载体,构建起“广场的空间秩序建构”“广场空间的美术表达”与“美术馆与地域美术”的三重维度。她至今记得,展陈形式里有个材料需要45度的亚克力切角,市面上商家做不了,最后服务团队跑了趟北京。“我思考展览有从点到面的过程,以前我会关注宣传册、展签、海报设计这些,做完这个展以后,学会了通盘考虑整个展览的落地性与调性。”
“人民的记忆”成了一个思想流动的空间。“老南昌”在这里寻回了童年,不了解当代史的人也能在这里了解这座城市。该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如何定义一场艺术展览?徐娣给出了有趣的回答:不妨把它拆分成“展”和“览”2个字来看。“‘展’是以图像、实物、声光构建的感官剧场,‘览’则是观众在此驿站中获得新知、体验的精神漫游。”
在江西省美术馆展览科,像徐娣这样的青年策展人还有很多。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团队的融洽氛围和专业素养。一个展览从筹备到落地,需要多长时间?江西省美术馆策展人刘自川回答说:“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受展览规模、作品获取难易度、内容梳理复杂程度等影响,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
“书在匡庐——庐山历代题刻研究展”从主题构思到展览实施,这条路刘自川走了4年。
把富有赣鄱地域特色的庐山文化推出去,是他2020年入职起就萌生的想法。
阅读大量文献外,他还注重实地考察。带着初心,他领着拍摄团队在庐山集中考察了一星期,穿越沟壑峡瀑,探寻一方方题刻遗迹,搜集了大量影像资料。
“阅读文献书籍与实地考察的体验感相距甚远,在实地考察中能体悟石刻与自然、人文环境间的关系。”让他触动的是位于青玉峡石壁上的王阳明石刻,“看见石刻,仿佛看见王阳明走过去,面不改色,思考未来。回来再读古籍,脑子里有了清晰的空间感和画面,带来的精神震撼和体验不一样了。”
后来,他把这种“不一样”呈现在了展览现场。该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展览共展出庐山题刻拓片105件、题刻拓本5件、题刻实景图片58幅以及诸多与庐山相关的游记文献与研究文献。展陈注重将题刻对应的山水人文环境一并置入,富有视觉冲击力,观众还能获得“名胜化的文本、文本化的名胜”这一独特审美体验,沉浸式感受浓郁庐山文化氛围。
青年策展人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成熟策展人的自我沉潜则更静水流深。
今年是江西画院策展人张林杰入行的第18个年头。2023年夏天,“鱼与石”八大山人高仿作品研习展开幕,展期50天。“做八大的人太多了,你凭什么就能拿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为此,他准备了半年多。
这期间,学术积累之外,他用5个多月的时间养了一条鳜鱼。他想通过观察它的习性和成长,在精神上离八大山人的鱼鸟世界更近一些。鳜鱼凶残,只吃活物,在水里头倒栽着脑袋,饿极了连同伴也吃。但八大山人的鳜鱼,没有一点攻击性和戾气,是一种完全反过来的状态。张林杰认为,理解八大山人的画,一定不能脱离他身世的曲折和人生最纵深的跌宕,要回归他晚年内心悲凉的精神状态。“你看他画鸟又画鱼,其实鸟和鱼就是他自己。”
横跨体制内外的从业经历让他的展览呈现着更丰富深邃的面貌。2024年11月,张林杰策展的“时代与记忆——蔡超艺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你能在里面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过来的。”现场一名观众在看完作品和文献资料后情不自禁哭了,说自己当了一辈子工人,干的就是这样的活。“那一刻我觉得,这就是这个展览的意义。”
“近年来江西策展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学术性、在地性、国际性、影响力都呈上升态势,展览的多元化、多样性和情感温度也都有提升。这和观念的变化、好的创意和专业人才的引进等都有关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负责人、上饶美术馆原馆长潘旭辉说。挥洒着艺术构想的策展人活跃在江西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考,他们搭建的艺术体验场景,正通过一座座文化场馆、一个个展览发出芽开出花,越来越深度地参与和重塑着城市文化生活的面貌。
实践中的探索
“美术策展国内起步晚于国外,以美术领域为例,双年展、三年展、文献展、全国美展,都仍显不足。”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苏敉常年活跃在江西策展一线,谈起现状如是说。
策展人聊起了日常工作中的三种探索与实践。
第一种,地市馆的突围。“我们不缺展,缺的是好的展。这种好不在于展览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展览的学术高度和创新思路,这必然对策展人尤其是地市馆策展人的知识谱系、认知层面提出更高要求。”上饶美术馆副馆长关欣认为,一年做20场以上展并不难,难在给一座城市留下深刻印象的展览并不多。“策展人是前瞻性艺术概念的提出者,应该具有引领性。”
地市馆策展人选择以立足自身优势和清晰的展馆定位突围。关欣介绍,上饶美术馆(上饶艺术博物院)现存8000多件(套)馆藏珍品,在全省美术馆序列中暂列第一,目前已形成了金石碑帖、中外版画、明清以来上饶书画体系、丰富的上饶近现代艺术家个案等4大体系,“我们选择立足自有优势资源做到极致”。基于自有优势,上饶美术馆(上饶艺术博物院)策展人刘建明近年来策划了“民族肖像与民族风情——林野绘画研究展”“底色——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绘画研究展”,在他的构想里,策展并不只有细腻精致一个标准,社区、菜市场……都可以成为策展的舞台。刘建明说:“我更在意走出博物馆体系的传统,获得一个更大的表达空间的可能性。不是去做大家已经认可的标准,而是尝试把展览的内涵往外扩展。”
第二种,当代艺术的尝试。较之符合大众审美的传统博物馆展览,当代艺术的欣赏门槛较高一些,既需要美术史知识,又需要适当了解抽象绘画的语言。如何打破部分观众对当代艺术的偏见?江西省美术馆策展人谢侃如做了尝试。2024年,她与中央美院共同策划“虚拟与重塑”当代艺术作品展,以20岁至30岁的先锋艺术家作品为主体,其中一件叫《蓝蜂鸟》的作品在小红书收获了过万观众的点赞并引起了广泛讨论。“其实艺术的本质不一定是被接纳。能引发思考,建立个人的审美评判体系,展览就已经起了作用。”
谢侃如分享了两种走近当代艺术的方式:其一,多看多参与,把美术馆当作一个增加认知的场所;其二,适当增加背景知识,慢慢再进入美术馆,实地了解后再回去加深或拓展阅读。徐娣则认为,观众可以借助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普及获取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大家进到美术馆,对于审美的体验要抱着一个无目的性的态度。不管是庄子的涤除玄鉴,还是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都是要求人抛除自己之前的所有陈见,然后才能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其他的,交给时间”。
第三种,红色叙事的“出圈”。江西作为红色文化大省,讲述自己的红色故事是必然。但是,红色叙事怎么走进年轻人的心呢?“向年轻人讲好红色故事,艺术策略可能是不一样的。” 徐娣认为,不妨把红色主题文化放在更宽广的中国美术史视野里看,郭熙的《早春图》、马远的《踏歌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高峰,这些画在当时何尝不是一种“主题性创作”?但这不妨碍它们在今天成为经典。
除却“人民的记忆”,赵新华、朱恒策划的“沸腾的红土地——江西革命与建设主题美术作品展”是红色叙事的另一个成功尝试,它斩获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是江西省美术馆在馆藏精品展出方面首次获此殊荣,并获评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此外,“红色视觉”展策展人苏敉告诉记者,态度决定了作品的感染力,拥有着隽永艺术生命力的红色题材创作,要求创作者发自内心地认可革命理想。在展陈理念上,他注重发掘历史纵深,搜集了自解放战争以来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些珍贵原稿,并将它们做了很多当代性尝试。同时,注重展览的延续性,展览结束后,派生出的学术综述、核心期刊论文、独立出版物和画册依然发挥着自身的传播功能。
托举向未来
江西美术馆体系的发展往前追溯不过十余年时间。在潘旭辉看来,今日活泼泼新局面的开创却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60后’一代多是传统的美术史学者,思想体系并不落后,给我们奠定了好的榜样和基础;到我们‘70后’这代人,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展览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一直在探索中;目前第三代青年策展人,经受了良好的美术学教育,对美术馆事业非常热爱,知识体系相对完备,思想理念也很新,他们对美学的把握、对展览的呈现、对空间视觉和平面视觉的考量都很出色。”
不止一个策展人提起前辈策展人的引领。雷子人、易乐、潘旭辉……他们有的把好的学术性展览的种子撒在江西大地上,有的以清晰的立馆思维树立地市馆标杆、争取到珍贵收藏经费用以丰富后续馆藏建设,有的为一座美术馆的顶层构建及艺术资源积累打下厚实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整个江西美术界的行业生态是,在单一馆、单一个案做得更好的基础上,大家都在不断地融合、亲近,共同成长。”徐娣认为,自己的成长得益于江西省美术馆已经成为年轻策展人大展身手的阵地。人在北京仍心系江西美术事业的潘旭辉则表现得更为乐观些:“我想再过五年左右,这帮年轻人真正成长为江西策展的中坚力量,还会有更好的成绩。”
既要向外省好的经验学,也要向先进的策展理念学。谢侃如最喜欢的策展人是吴洪亮和邱志杰。“吴老师打通了很多东西,不管是大主题还是当代性,我都觉得在这个机制框架内做了很多好的融合和整合;邱老师做的很多实验性的内容特别有意思。”刘自川则欣赏北京画院的策展理念:“有一个主心骨——以齐白石的书画史料为核心,做得深入且细致——既有书画,又有诗词,还从用纸等角度去切入,让观众可以全方位地去了解一个艺术家。学科视野宽广且深入,角度新颖。”不止一个策展人提起巫鸿,他打破了现有美术馆的局限,打通了出土文物、传世人物、书画等的关系,既有学术深度,又能让普通观众看明白,让人带着思考和疑问反复刷展。
越来越多的合作在策展人、策展机构间开展。如何发挥美术馆的公共美育属性,探索美育传播的更多可能?
尝试从未停止。2021年起,江西画院和江西省美术馆共同策展团队启动“纯真之眼”少儿美术作品实践展,这个项目的策展人正是张林杰。
他们开启了一场愿景不可谓不大的延续性少儿美育活动,像培育孩子一样培育一场经年持续的展,出了一本叫《纯真之眼·携手:少儿美术实践展文献集》的书。“对孩子们而言,画图过程也许更重要。本届‘美术实践展’力图凸显这一基本学术意涵。”时任江西画院院长、江西省美术馆馆长雷子人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团队期许像艺术家一样对待孩子,怎样实现这样的偏理想化的状态呢?申请省级艺术基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教师接受美育引导,为少儿美育培养人才。他们用比养鳜鱼更甚的耐心,等待种下的种子开出意想不到的花儿。直到不久前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实验课堂:他回到南昌市生米镇,租下一套农家自建房、几亩地加以改造,做少儿雕塑实践基地。每次课堂,孩子们先去地里种菜、种稻子,劳动课结束后开始做黏土、做泥塑。一年下来,孩子们跟着二十四节气走,观察一棵植物的成长,吃上了自种的菜和大米,这种生命与自然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状态滋养出鲜活的艺术作品,装置、泥塑都非常有生命力,孩子们和老师也在可贵而有趣的状态里,收获了独特的精神成长。“他就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在做少儿美育。怎样更深入地帮助江西少儿美育发展?这是长期主义的事。”张林杰把“纯真之眼”纳入自己未来20年的工作版图。
苏敉对江西策展现状的考量现实且锐利:“策展人的问题,不是只靠策展人来解决。”宏观层面上,能否找到几个抓手作为突破口?比如,打造一个展览品牌,向诸如“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向长沙、武汉、成都学习,以影响力截然不同的大型展览吸引最好的策展人和策展团队来到江西,给本地策展人创造实践学习机会。又比如,能否用好一些机遇?2026年是八大山人诞辰400周年,这是江西最高质量的艺术IP、古色江西品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在这种机会面前,我们能否有所作为?能否引进大型策展、在实践中锻造江西策展队伍,让江西的展览就此上一个台阶?
我们期待江西策展的明天。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