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奇妙旅程:心律失常的真相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我国居民心律失常患病率越来越高,并呈现出年龄化发展趋势。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不仅诊断准确性高,而且检查过程安全、无创,患者检查接受度好。本文介绍心律失常和心电图相关知识,以提高民众对这一疾病和检查方式的认知程度。
一、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率指的是心脏跳动的节律,一个健康人的心跳是有节奏的,心脏会按照稳定的节奏进行收缩和舒张以泵出血液。如果心脏跳动失去正常的规律,就被称为心律失常。这一疾病有多种类型,比如,因窦房结导致的心脏不规则跳动被称为窦性心律不齐;若窦房结正常,但传导系统出现问题,则被称为传导阻滞。
虽然心律失常有多种类型,但是大部分心律失常患者都会出现心慌的症状,在发作时感到心脏或者心前区出现慌乱、悸动等。比如,部分人会突然感到心脏“咯噔”一下,或是心脏怦怦跳个不停,这些都可能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随着疾病逐渐加重,患者还会出现头晕、胸闷、眼前发黑、晕厥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猝死。
二、什么是心电图?
心电图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心电图检查准确率比较高。这是因为心脏跳动主要依靠自身电信号,心电图检查则可以将心脏跳动的电信号进行记录,经过处理后通过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成为常见的心电图。如果心脏出现不规则跳动,心脏电信号就会有异常,心电图曲线也就会出现变化,因此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曲线来判断患者心脏是否有问题。除了诊断心律失常,心电图还可以反映结构性心脏病,也能检查出心肌缺血,尤其是心肌梗死,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三、心脏有问题,心电图一定会异常吗?
很多人在心脏不舒服的时候会进行心电图检查,但是检查结果却无异常。这是因为,心电图只是一个分析心脏活动的工具,只能反映心脏一部分问题,如果将心脏比喻成一个房子,心电图主要观察这个“房子”的“电路”是否正常。所以在临床诊断中,往往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诊断,比如进行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配合心电图检查,以提高检查的全面性、综合性。
此外,心电图主要反映检查期间患者的心脏电信号变化,但部分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发作期限不定,如果在检查期间内没有发作,心电图可能看不出异常。为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医生有时会建议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图”检查,这种检查方式会连续24小时监测患者心脏,能够最大程度上发现异常的心脏电信号。
四、心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一)注意着装
心电图检查需要患者露出手腕、胸部、脚踝,医生会在这些部位放置电极。因此,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穿宽松、舒适、易于穿脱的衣服,最好不要穿连衣裙等衣物,以免在检查时造成不便。
(二)保持情绪稳定
正常情况下,心电图检查无需空腹,但是在检查前2小时不能进行运动,不能吸烟,也不能饮用咖啡、酒、茶、功能性饮料以及食用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心跳加快。许多人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会不自觉地紧张,需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受检者可以通过社交、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尽量控制自身紧张情绪。
(三)积极配合
在检查前尽量不要服药,如果在检查前服用过洋地黄、钾盐、钙剂及抗心律失常药等药物,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服药情况对心电图进行灵活判断,以保障检查准确性。在检查期间,要积极与医生进行配合,保持身体放松,注意控制情绪稳定,不随意讲话或者改变体位,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如果身上有手表、手机等物品,最好先取下来放在一边,以免干扰心电信号。
(四)环境准备
心电图检查应在宽敞、明亮、通风的房间内进行,温度控制在18℃~26℃之间,床宽不小于80厘米,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并定期消毒。
五、结语
心律失常不是一个“小毛病”,在发现自身存在疑似心律失常的症状时,需要积极到医院就医,并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是否出现问题。如果确诊为心律失常,也不要过度慌张,在规范治疗与精心护理下,大部分患者都能对疾病进行良好的控制,提高自身生活品质。
林业芬 合浦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