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未来产业新蓝海——九江发展氢能产业和低空经济一线见闻
权威数据: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0%。数据表明,全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的能势持续增强。九江,作为“全省氢经济开放先行区”,在打造江西省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进两家企业,追问他们向“新”攀登的定力、决心和实践。
一架快递无人机正在前往共青城市甘露镇前山村0002号低空经济飞行服务站,执行快递配送任务。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福清摄
创新驱动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国内市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莺飞草长时节,置身创新律动的共青城市,总会被一种锐意进取的闯劲和魄力感染。作为九江市未来产业表现最亮眼的城市,共青城的企业不断以蓬勃的创新力,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探路、前行。
传统产业转型 抢占未来产业配套市场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是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坐落于共青城市的江西瑞钛管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钛),门口标语“致力于成为特种流体输送管道行业的隐形冠军”令人印象深刻。走进其生产厂区,多条自动化复合管生产线有序运行,产成品堆垛整齐。
“我们正在推进大口径、耐高压、抗氢脆纯氢输送管道的研发和生产。”瑞钛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秉承“勇于创新、敢于领先”的创新创业精神,近几年在大口径、高压力功能性特种管道技术与市场上下功夫,取得显著成果,成为特种流体输送管道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成立于11年前的瑞钛,从生产塑料给水管开始,在传统水管行业发展小有积累后,管理层调整思路:企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加强技术与市场创新。
创新的方向在哪里?怎么创新?
“转型生产纯氢输送管道不是偶然的,是我们进行‘相关多元化’研究后一步步谋划的路径。”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围绕熟悉的管道领域,以研发为梯,逐步向矿用共挤POE耐磨管、高压输氢管道方向转型升级。
2018年10月,瑞钛与江西理工大学签订“长距离矿浆输送复合管道应用技术”产学研合作协议。掌握了高压力耐磨管材及接头核心技术后,瑞钛朝着矿浆输送复合管道方向继续开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一路摸索后,瑞钛发现,竞争对手反而少了很多。“矿浆输送这个应用领域虽然较窄,却让我们独辟蹊径,在全国各地赢得了市场。”公司负责人说,站稳脚跟后,公司继续紧扣管道主营业务,从小切口、小角度出发,寻找更大、更有潜力的市场。得知九江要打造“全省氢经济开放先行区”,瑞钛抢抓氢能投资机遇期,加速落地九江的投资布局。
瑞钛对市场的敏感,来自“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想着田里的”超前思维。在九江,工业、交通领域都开启了氢能应用场景:九江石化的炼化精制、九宏新材料的氯碱生产、星火有机硅的盐酸制备、晨光新材料的金属加工等都需要氢;随着全省首艘商用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西海新源1号”于2024年6月在庐山西海投入使用,该市还积极谋划开通江西首条氢燃料公交线路……
瑞钛预感到,广泛的氢能应用场景,必然衍生出潜力巨大的运氢输送管道市场。而运氢管道要求承压能力较大,传统金属材料制成的运氢管道不仅成本高,而且有氢脆风险。瑞钛研发的大口径、高承压非金属管道,已经能达到运氢管道的承压值,只需增加一层储氢材质,即可破解上述难题。
瞅准商机,果断出手。围绕氢能产业链中“运氢”环节,瑞钛准备大做文章。去年8月28日,公司氢能储罐及运氢管道产业园项目破土动工,项目一期将于今年5月建成,全部达产达标后,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
未来产业是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未来可能迎来爆发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瑞钛深信,做企业需要定力和耐心。目前瑞钛必须抓紧运氢行业还处在前期开发阶段的这个窗口期,练好“内功”,加大运氢技术研发,等待氢能应用爆发。
打造核心竞争力 争当未来赛道细分领域“领头羊”
蓝天与地面之间,又一个万亿级产业在崛起——低空经济正成为未来产业的一个黄金赛道。
4月15日,记者来到江西翱翔星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翱翔星云)。公司侧门旁边的一个长方形盒状微型机场,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个占地面积不到1平方米的微型机场内,配置了一套无人机组网遥感应用与管控系统。它不仅可以智能识别非法钓鱼人员,并利用无人机进行政策宣传和喊话驱离,还能将识别出来的地理坐标信息发送到手机APP,执法人员可以实时了解情况或赶往现场处理。
这套已经运用到共青城市河湖巡检工作中的“如来天网”数字沙盘数据引擎系统,正是翱翔星云的研发成果。
选择最难的路走,才能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翱翔星云起步就瞄准全国低空经济领军企业目标,朝着顶尖赛道迈进。
国产无人机发展到现在,主流的机型已有约3700款。“这么多的机型,它们的飞行器平台、链路、数据、载荷、接口多元多样。我们预判,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进行标准化。”翱翔星云董事长谭翔说,他们计划研发一个大的系统,兼容各种各样的无人机,使它们可以协同作业同一个任务。
这个系统到底难在哪?
“因为协同作业同一个任务时,不同无人机的飞行高度、相机焦距、航带、重叠度都不一样,要让这些无人机导出统一标准、可用的数据,难就难在要从复杂多变中找到共性。”谭翔表示,为了研发这个系统,翱翔星云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20多家单位,坚持不懈研发了4年,最终取得成功。“我们研发出了目前国内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无人机管控系统,即海量无人机管控系统,我们给它取名叫无量天网‘WUNET’。这个无量天网可以兼容各类无人机,可以服务一个AI大脑,可以应用到智慧城市监管中去。”谭翔说。
而这,只是翱翔星云在软件研发取得的成果。在硬件方面,翱翔星云还研发出了目前国内唯一的阵列峰群组网载发装置——组网一号。“它在一个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平台上做了控制舱,搭载四架垂直起降的固定翼和多旋翼无人机,每38秒就可以发射一架,在3分钟内就可以把无人机全部投送出去,可对数百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持续监管。”谭翔介绍。
目前,翱翔星云“组网系列”特种装备获得的签约和意向订单总额达5716万元。接下来,翱翔星云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聚焦在重要行业领域的应用,让主营业务更清晰、突出,把细分领域做深做透,致力于打造中国低空经济的领军企业。“共青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低空开放的完整民用空域条件,更有着支持科创的完善务实政策以及开放包容的亲商服务情怀,我们一定会飞得更高。”对于未来,谭翔充满信心。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