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通过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短短600多字,却蕴含着改变中国的千钧力量。
深学细悟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实施前后的历史背景和战略考量,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出台不是凭空产生,不是“飞来峰”,而是厚植于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光辉历程之中,孕育于习近平同志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之中,形成于当时党内面临的严峻形势之中。
优良传统:从党的作风建设历程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党的一大认为,依靠优良作风才能赢得工农兵支持,才能在复杂的战乱环境中得以生存。1926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惩治贪污腐败的文件。1927年,党的五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作为执行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组织。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为工农革命军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古田会议则提出了解决红军中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的问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中央苏区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运动,枪毙了腐败分子谢步升,打响了反腐第一枪,同时养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
1937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正式提出党的“作风”概念。1942年至1945年进行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用整风方式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范例。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提出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和“六条规定”,为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的作风建设明方向、立规矩。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党员干部未能经受住诱惑,在“糖衣炮弹”的攻击面前打了败仗。为此,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1949年11月,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专门监督党员的行为作风。开展整风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特别是枪决刘青山、张子善,对遏制腐败起到了巨大震慑作用。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央先后制定出台《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并相继开展了全面整党、“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党内集中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就是驰而不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发展历程表明,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体现出我们党在加强作风建设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出我们党持之以恒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心和韧劲,体现出我们党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践探索:从习近平同志的地方主政经历看
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推进作风建设,除了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这一光荣传统有关,还与习近平同志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有密切联系。早在地方主政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善于以抓党的作风建设打开工作局面。
1983年下半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正定县委书记后不久,他就主持制定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向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提出“六项规定”的明确要求。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到宁德地区任地委书记。当时,宁德地区部分干部违规营建私房现象突出,他决定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出台关于地委和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十二条规定”,狠刹腐败之风。
1989年7月,习近平(右一)在宁德下党乡召开现场办公会。应他要求,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坐在中间。
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刚到福州任职时,他继续在福州开展清理、查处干部违规违法占地建房,丝毫没有放松。在刹公款吃喝这股歪风的时候,有些干部不是很理解。在听到市纪委的同志反映相关情况后,习近平当即表示:“你不要怕,不要有顾虑,该查就要查,该办就要办,我支持你。”
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就对党员干部提出,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任上海市委书记后,对反腐败形势作出了两个重大判断,一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们反腐败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是一片净土。”二是“任何一名领导干部都没有天然的免疫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突出强调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权力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这“五关”。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宁德、福州、浙江、上海等地的主政经历中,提出的许多关于正风肃纪的要求和规定都取得了实效,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刻认识、持续思考和一贯坚持,也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实践借鉴。
战略考量:从当时党内面临的严峻形势看
党的十八大前的一段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随后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作为新时代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的中央八项规定,拉开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就是我们党坚持有的放矢,从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对党的形象损害最大的地方入手,从具体事情抓起,精准发力、直打七寸的有力举措,成功解决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问题,迈出了对全党进行革命性锻造的关键一步。
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带来了大变化,促成了大变局,取得了大成效,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持久的、深远的。八项规定重塑了党的形象,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锻造了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
八项规定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八项规定必将继续深刻影响和改变中国。(作者:吴自锋 罗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