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个村子走出过9位进士、32位举人2025-04-22 19:56 阅读 江西发布综合中国环境报、江西环境关注公号 “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 吉安,古称庐陵。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的钓源村,始建于唐朝末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同宗及其后裔的聚居地。这里先后走出9位进士、32位举人,留下“父子登科、兄弟连科”的佳话。 千百年来,钓源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明、古朴的民俗风情与厚重的庐陵文脉。滔滔赣江奔涌而过,而钓源古村,便静卧于这青山碧水之间,宛如一颗被时光珍藏的明珠。 在旧与新的碰撞、古与今的融合中,这座千年古村已蝶变成“未来生活美好村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昔日的“小南京”,藏在深闺人未识 从吉安城区向西北方向行车20多分钟,再向北拐入乡野,在一条绵延10余里的樱花大道尽头,便是钓源古村。 走进村里,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浓郁的古风古韵扑面而来。 从古村上空俯瞰,一条高约9米的山岭,呈东西走向的“S”形,把村庄一分为二,庄山和渭溪两个村落“卧”在两个弯环处,形如一个太极八卦图案。山岭上密植2.6万多棵香樟树,形成一个高出村落20米的天然屏障,守护着古村。 钓源古村有一个极为奇异的特征:全村无论街、道、巷,几乎没有一条笔直的,也几乎没有一排笔直的房,青石板铺成的巷子前窄后宽,150幢古建筑的屋角皆为弧形,大门斜立,现代人戏称“歪门邪道”。 昔日的繁华和喧嚣,至今依稀可辨。“清咸丰年间,这里有1300多户,人口近万人,店铺60余家,还有戏园、赌场、跑马场等,号称‘小南京’。”钓源村妇女主任兼讲解员彭月红介绍,钓源古村是一部浓缩的古庐陵文化史。 冒着春雨,踏着青石板路,清幽的巷子里传来“啪嗒啪嗒”的声音。“这里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讲起村子的排水系统,彭月红如数家珍。古村的排水系统有“明道”和“暗道”,青石板下的暗道均为青砖砌成,地上、地下排水沟渠相连,一体贯通,堪称古老的“海绵乡村”。 钓源古村共有7口池塘,连成一片围着村庄铺陈开来,形状也不是规矩的方或圆,而是如星辰排布,伴着一口古井,被当地人称为“七星伴月”水系。 古井水质清澈、味甜,是正宗的优质地下水,它与池塘仅一墙之隔,然而井水面超过池塘水面,可见“塘水不犯井水”奇观。 黄菖蒲、玉蝉花……走近7口水塘,只见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遍布其中。“一年12月,月月有花香。”彭月红表示,水生植物既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也有装点美化之效。 “七星伴月”不仅是钓源古村的标志性水体景观,还是水生态修复系统。迄今为止,7口水塘仍在调蓄水环境,让村庄水系循环畅流,还可以灌溉农田、净化水质,实现水塘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探索“钓源路径”,千年古村焕新生长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钓源古村,62岁的村民欧阳怡忠跟往常一样,踱步来到自家老房,满是期待地查看改造进程。他家老房位于钓源古塔旁,和附近30栋民房一同被列入第四期“钓源古村改造升级项目”。 欧阳怡忠家的另一座祖宅,早在2021年就流转了。“我们村民尝到了甜头,第一栋房子由政府出资改造好,又一次性签订了20年的租赁合同,我们享受租房补贴,我和老伴还被聘请为景区的保安和保洁。”欧阳怡忠言语间满是对现在生活的满意。 “曾经,钓源人也是‘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吉州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邹建勇介绍,由于保护不当、开发不力,钓源古村一度出现“人走屋空”“外扩内空”的趋势,陷入“低水平保护”的怪圈。 是继续冻结式保护或是拆古建新,还是另寻出路? “博大厚重的庐陵文化,引领我们不能埋没钓源;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激励我们不能错过钓源。”吉州区委书记尹冬苟表示。 吉州区放弃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的老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的新路,统筹推进钓源古村保护建设和活化利用,选择有业绩、有实力、有情怀的十里芳菲作为合作伙伴,对古村进行全方位保护和全景式开发,致力找寻钓源振兴发展的“最优解”。 2022年,运营团队正式入驻钓源古村,开展整体修缮及运营规划设计。 “每一个村落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刻意建造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旧与新的碰撞、古与今的融合中,让古村重焕青春。”十里芳菲董事长张蓓表示。 通过对古民居、古建筑等有形载体进行修缮提升,运营团队原汁原味保留村庄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肌理;把田里产出的农产品送到村中的榨油坊、酿酒馆,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在村里榨油、做腐乳、酿酒;在庐陵文化和在地特色民俗中融入现代元素,开发出非遗体验课程和文创产品;旅游公司引入客流,开展高端人才培训、研学旅游等活动…… “我们坚持运营前置,放大古村的一些特质,比如耕读传家文化和宋代美学的茶文化等,打造展陈的博物馆或运营学堂等。”运营团队成员刘智昕表示。 经过精心打造,曾经的“空心村”,华丽转身为一个新生代农文旅综合体。 目前,村里链接了100多个生活美学内容和场景,一群新村民与原住民和谐共生,“自给自足、分享有余”的理想村落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诗与远方”的生活,让钓源古村变为网红打卡地。2023年以来,钓源村先后开展花朝节、钓源乡村振兴交流会等50余场大型活动,2024年共吸引了59.14万人(次)游客打卡体验。 古村的活化利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钓源古村村支书欧阳华东介绍,村内成立村企合作社,企业以运营管理技术入股,村集体以项目资金入股,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构建“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可达4万元左右。 深化“五有”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面向未来,如何继续探索符合钓源实际的古村落保护和开发路径?尹冬苟表示,让钓源振兴“有魂”“有力”“有韵”“有智”“有根”,是努力的方向——深挖文化内涵,让钓源振兴“有魂”;植入多元业态,让钓源振兴“有力”;系统治理生态,让钓源振兴“有韵”;灵活招引育才,让钓源振兴“有智”;推进共治共享,让钓源振兴“有根”。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到钓源古村短居,田里产出的农产品送到村中的榨油工坊、酿酒馆,由手艺人古法制作,游客可观摩体验,也可现场购买。 钓源山岭上盛产野生薜荔果,当地人依托这一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冰粉店,成为游客们竞相打卡的网红店。 24岁的张娜大学学习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到村里当一名导游,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张娜一样,回到家乡发光发热的同时,也在探索自我价值的实现。 尹冬苟表示,吉州区将进一步挖掘钓源古村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走出一条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共融互促的“钓源路径”。 我们深信,依托庐陵文化的千年积淀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未来的钓源古村一定会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