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南昌舰:英雄舰艇的“老兵”传奇2025-04-23 07:59 阅读 当代江西关注公号今天是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70多年前,毛泽东与朱德在祝贺“重庆”号巡洋舰起义的电文中,为新中国勾勒出强军蓝图:“中国人民必须建设强大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空军和海军。”这句穿越时空的宣言,至今仍在浪花飞溅的甲板上回响。 历经数十载劈波斩浪,曾经白手起家的海上力量已蜕变为震撼世界的“深蓝劲旅”。从近岸防御到远海护卫,从单舰作战到航母编队,中国海军如今以航母、核潜艇、万吨大驱为骨架,构建起全域联动的现代化作战体系。那些曾经只在图纸上勾勒的强军梦想,正在大洋上投射出壮丽的航迹。 在英雄城南昌的凤凰洲市民公园,一艘银灰色的钢铁巨舰正诉说着这段峥嵘岁月。舷号163的初代南昌舰,是见证过人民海军艰难创业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如今卸下战甲化身国防教育课堂。而千里之外,新一代055型万吨大驱“南昌舰”正带着同名的荣耀巡航深蓝。 南昌舰景区。南昌舰景区供图。 镌刻荣光的“深蓝印记” 1984年5月12日,阳光灼烧着南海的波涛。入列不足两年的南昌舰作为编队指挥舰,踏上1900多公里的征途,穿越琼州海峡,挺进曾母暗沙。 浪涌如墨,前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无空中支援、无补给随行的险境中,外军舰载机盘旋不散,电子侦察船尾随如影,面对前方的急风险浪,南昌舰全体官兵自岿然不动。 “抛锚!”随着一声令下,百米长的锚链刺入海底。从这一刻起,“曾母暗沙第一锚”的荣誉在祖国的最南端诞生,中国海军从领海到第一岛链的制海能力也同样得到提升。 这样的时刻,在南昌舰的航海日志中并非孤例。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局势波诡云谲,一道紧急战备命令打破平静,南昌舰火速出击执行维护国家主权的艰巨任务。在三天三夜的紧张博弈里,没有炮火硝烟,没有勋章绶带,唯有航海日志里冷峻的记载,掀开了尘封历史中惊心动魄的一角。 香江暗流,铁舰镇海,冰冷雷达屏上的跃动曲线,与香港上空飘扬的国旗弧线同频共振。小小的舰躯凝结着中华儿女的钢铁意志,完成了为东方之珠回归保驾护航的光荣使命。 “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最刻骨的记忆停留在2001年4月。 飞行员王伟驾驶的歼-8Ⅱ战机在南海坠落后,海军总共出动舰艇113艘次、军民10多万人次展开拉网式搜救。两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作为搜救编队指挥舰的南昌舰同万千战友一道,在14个昼夜里时时刻刻呼唤寻找着王伟的身影。 当希望最终落空,全体官兵面朝大海肃立,致哀的汽笛声撕开海雾,划破长空。那是回应王伟牺牲前铿锵有力的誓言,是奏响一曲用生命谱写的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 南昌舰景区开展活动。南昌舰景区供图。 英雄舰的温柔转身 2016年秋,金风飒爽,吹动了渤海湾上的层层波澜,也吹动了旅顺军港上全体官兵心底的思绪。 9月8日上午10时,在《人民海军向前进》豪迈地曲调中,163舰的军旗缓缓降下。当折叠好的旗帜被郑重交给南昌市政府代表时,这艘立下汗马功劳的巨舰向着祖国万里海疆投去最后的眷恋一瞥。 一杆枪,一名士兵,就是一个哨位。南昌舰就是海面上那名坚毅的哨兵,不管你是秃鹫还是猎豹,是鲨鱼或海怪,他就矗立在碧海之间,炮口朝上,逆浪逐波……数十载忠诚不变,累计纵横17余万海里的战士交出钢枪,身份也转为一位即将荣归故里的铁血英雄。 英雄舰的归家之路却艰难万分。 9月11日启程,双台风“莫兰蒂”“马勒卡”直扑航线,滔天巨浪砸向舰艏,狂风暴雨冲撞舰身。在威海石岛港经过短暂休整后,南昌舰毅然踏上回家的征途。航线途经渤海、黄海、东海,再入长江、赣江,总航程约1890公里。沿江城市早已挂满“欢迎英雄舰回家”的横幅。 10月10日,当威武的舰体劈波斩浪,顺利穿过赣江大桥时,两岸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守候已久的老兵陈爱军、陈西生、樊建国、胡小忠等人高唱《“南昌舰”之歌》,热诚欢迎昔日老战友回家;江畔高楼上,有人推开窗户挥舞国旗,鲜红的布面在风中猎猎作响。南昌舰久久鸣笛致敬,映照出军民鱼水情深的温暖。 这场跨越千里的归途,终于在凤凰洲畔画上句号。英雄并非迟暮,而是要在人民军队诞生之地迎来新生。 南昌舰景区开展活动。南昌舰景区供图。 薪火传承的精神灯塔 如今,赣江之滨的南昌舰的汽笛声化作了另一种精神守护。 南昌市政府与南昌市交投集团合作打造了这一国防教育基地。如今,静静停泊在赣江边的南昌舰成了英雄城热门的国防教育基地,其浸润式国防教育足够深入人心。 比如,南昌舰会邀请思政课老师把课本里的“领土主权”章节搬到这里,开一场别具生动的现场教学课。每周二清晨,红谷滩区中小学的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钻进舰尾改造的“国防教室”,触摸海鹰导弹冰凉的壳体,近距离感受南昌舰的武器装备、历史遗迹。每当投影仪亮起曾母暗沙的碧波时,总有孩子举手提问:“我们现在能去那里巡航吗?”“我可以当海军吗”引得课堂上一阵阵欢笑声。 可曾记得,在2020年055型南昌舰入列后,英雄舰开启了“新老对话”:小学生给万吨大驱官兵写信,稚嫩笔迹里藏着“我要造更厉害的军舰”的梦想;设立“舰艇文化基金”,退役老兵可凭“英雄卡”免费乘坐地铁。每年海军节,新老两代南昌舰官兵代表会在赣江畔相聚,老舰的铆钉与新型舰徽在阳光下交相辉映——这是跨越时代的敬礼,更是向海图强的接力。 在前不久,055型南昌舰圆满完成了任务,荣获了“集体一等功”,更是让“南昌舰”这三个金字愈发夺目。 甲板上跳动着研学少年们的足迹,指挥舱里回响着主题党日的誓言。自南昌舰开放以来,共有1000多批次人员上舰进行国防教育培训活动。这些数字背后,是南昌舰锈迹里萌发的新芽,更是退役之后这名“老兵”继续发光发热的有力佐证。 暮色渐浓,江风裹着滕王阁的铃铎声掠过甲板。雾色散去后,163舰的轮廓融入夜色,唯有舰桥的导航灯兀自闪烁,如同永不熄灭的星辰。 回望过去,34年劈波斩浪,无数载春风化雨,这艘老舰虽会锈蚀,但它用钢铁之躯铸就的精神锚链,早已将国防的种子深埋进赣鄱大地。 当新一代南昌舰巡航西太平洋时,它的“前辈”依然矗立江畔,用斑驳的舰体诉说:有些征程永不终结,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民族的血液里继续奔流。(作者:万丽文 李辰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