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珩的爱国精神探析

2025-04-24 15:37 阅读
大江网

许德珩的爱国精神探析

九江职业大学 胡火清

  内容摘要:许德珩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是九三学社的重要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在其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并肩同行。探析其爱国精神的形成背景及具体表现,能更好地让当代青年学子继承与弘扬,以切实增强爱国主义的时效性。

  关键词:许德珩、爱国精神

  正文:

  许德珩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是九三学社的重要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在其百年的生命历程中,不懈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始终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并肩同行。其深厚的爱国情感、报国之志,主动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高尚品德值得青年学子学习。而究其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从萌芽到逐渐明晰的过程,其幼时的学习背景、五四的实践经历和旅欧的求学历程都对其爱国精神的树立和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形成的背景

  (一)幼时启智求学路,革命初萌展锋芒

  许德珩的父亲许鸿胪曾在九江同文书院任教,方志敏就是他父亲的学生。许德珩6岁随兄在家馆里读四书五经。16岁起每日往返步行40里到县城学习英文、数学。当时适逢科举制废除,同盟会成立,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德珩对梁启超的《新民丛报》、邹容的《革命军》、严复的《天演论》等著作都有深入的研读,这些满载着进步思想的书籍深深地吸引了年少的许德珩。在他所写《忆秋瑾女侠》一诗中便有“深佩秋君一女豪,敢於革命反清朝”的感叹。1907年,他考进了九江中学堂,在两位留日教师的影响和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剪去了长辫子,投笔从戎,立志改革,并加入李烈钧部任秘书,后又参加讨袁运动。这些年少的经历,为他爱国意识和追求民主科学的意识之萌芽。因辛亥革命的成功,他倍感兴奋,遂作诗道:“从军乐,从军乐,剪掉辫子,解放小脚,砸烂鸦片烟枪,去旧迎新真快乐!从军乐,从军乐,推翻群主,扫除暴虐。千年皇帝打倒,民主共和真快乐!从军乐,从军乐,孙文黄兴,领袖先觉。东方一声春雷,震惊世界真快乐!真快乐,真快乐,走上革命,誓作新民,不愧邹容秋瑾,一往无前真快乐!”而辛亥革命后,国家复又陷入军阀割据的黑暗泥潭,许德珩深感旧式民主革命无法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遂重新重返求学之路,苦求救国之良方。

  (二)“五四运动”展气魄,爱国烈焰灼人心

  1915年,许德珩考入北京大学英文学门,1916年转入国文学门。当时的北大在蔡元培等一批有志文人的努力之下,校风、文风、学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术讨论、思想争辩之风极盛。而许德珩也是在此期间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在逐渐兴起的爱国反帝和新文化运动潮流中,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经李大钊介绍,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并和邓中夏等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旨在“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向工人、农民宣讲革命道理,在动员群众参加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也是全国学生统一组织“学生救国会”创办的《国民》杂志社编辑委员会核心人物之一。此杂志具有鲜明的爱国反帝反封建色彩,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出了尖锐的抨击,而“五四运动”中的组织者、发动者多出于这一杂志社的成员。“五四”风暴来临时,许德珩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他受北京学生联合委托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学生界宣言》,发出了“危机一发,幸共图之”的感叹。因时值深夜买不到白布,他便把自己的白布床单撕成条状,书写标语和口号。五四当天被捕入狱后,他还悲愤地写下了《五四狱中述怀》一诗:“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爱国亦千秋。”表达出了对时局的不满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事后,他抵达上海,以学生会代表的身份发表演说,介绍北京“五四运动”当天的情况。后得孙中山接见,更加坚定了革命救国的理想。可以说五四前后的经历,使许德珩的爱国救亡思想愈发明朗,进一步坚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决心,明确了自己作为青年学子肩头的民族大任,散发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勇气概。正如许德珩多年后回忆“五四运动”的情形时所言:“这是北大精神,北大精神是负责的精神。为国家人民负责去干,干了自己担当的精神。”

  (三)旅欧求学启新程,爱国之路现转折

  1920年,许德珩赴法勤工俭学,在巴黎大学攻读社会学、踏上追求新知、上下求索之路。在此期间,他更加细致深入地研读了马克思的系列著作,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翻译了涂尔干所著的《社会学方法论》。当时,他居住在巴黎大学附近的一家旅馆,当他听说列宁流亡法国时,曾在那里住过一年多时,深感荣幸。暑假里,许德珩还特意前往英国伦敦的马克思墓前瞻仰,表达他对这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敬仰之情。他在回忆录中说道:“我当时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我读了《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崇敬,我在这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墓前伫立良久,以表示我的崇敬心情。”同时,他还在政治经济学院注册听讲,到大英图书馆抄录了有关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史料,两个月的时间,抄下了三万多字的珍贵史料。在法期间,他时刻关心国内的革命形势,与蔡元培、周恩来等交往甚密,当他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时,甚是激动兴奋,足见其对祖国时局的关注。不得不说,旅欧求学的7年,使许德珩的爱国之情找到了通往实践的大门。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许德珩铿锵有力地说道:“我在法国居住的前一阶段四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攻读法语和马列主义著作,从未到过风景名胜地方参观游览,更未到剧场欣赏过音乐或歌舞。”在这期间,他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为其以后的爱国求索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1927年,受到革命形势鼓舞的许德珩毅然回国,投身大革命的怀抱。

  二、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抗日烽火护民权,团结救国显担当

  抗日战争初期,许德珩在北平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再次走进学校,他的身份已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也更加便于他向学生们传授爱国意志和进步思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先后到几所大学演讲,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爱国救亡运动,引起了当局的不满,遂在家中被捕。期间,杨杏佛前往狱中探望,他坚决地说道:“我们从事的是爱国运动,政府不打敌人,专打人民。若爱国有罪,我愿坐穿牢底,若爱国无罪,他们应当向我赔罪。”出狱后,他密见了冯玉祥和吉鸿昌,与他们分析抗日救亡的意义,并在冯吉二人成立的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同盟宣言上签名。

  《八一宣言》发表后,许德珩冒着坐牢的风险,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思想,研究如何加强各校爱国师生的联系,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与张申府等人成立了北平市学生联合会,发起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救国毋忘一二·九,冰天雪地万人吼。面对大刀水龙头,不屈不挠斗群丑。‘华北政委会’取消,万众一心胜利有。扩大斗争到全国,爱国精神永不朽。”1936年10月,许德珩夫妇听徐冰夫妇说延安的物资十分匮乏,立刻买了十几块怀表、三十多双布鞋和一些火腿,托人送到延安去,毛泽东在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挥毫致谢,说,“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为中华民主共和国而奋斗,这是全国人民的旗帜!也就是我们与你们共同的旗帜!”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仰,许德珩早已和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他对国民党不断掀起的反共浪潮,消极抗日的做法十分痛恨,曾利用国民参政会呼吁团结抗日,他说道:“团结与抗日,这是不可分离的问题。抗战必须团结,只有团结,才能有力地打击日寇与汪逆等汉奸,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并且在1947国民党参政会议中,他也写道:“我有一个感觉,参政会的意义和性质,它在抗战时期,是团结力量的一个机构;抗战胜利之后,这是团结和平的一个机构。”可见,许德珩对于协商团结,共敌国难是抱有很深的期望的。即使知道参政会有可能是个名存实亡的组织,仍对此抱有希望。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许德珩以巨大的爱国热情投入积极的行动中去,他以知识为武器,向侵略者开枪,讨伐反动政府,唤醒了青年学生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浪潮下,将个人命运融入祖国的命运中去,以个人的发展贡献民族的前途已成为他理性而自觉的行动。

  (二)解放战争吁停战,民主之声彻云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方面不顾人民群众对和平、独立、统一的迫切希望,坚持独裁内战,搞反革命斗争。时值九三学社初建,怀着对和平、民主与科学的追求,许德珩与社员一道,积极奔走,呼吁停止内战、实现民主、和平建国。在九三学社理监事第一次联席会议上,就商议通过了:“反对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反对美蒋挑起国共战争。要求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履行双十协议、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早日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7年5月,在国民参政会上,许德珩以参政员的身份参会,并起草内容为坚持反对一党召开国民大会,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的提案。提案遭到国民党参政员的反对,但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的学生表示坚决拥护,由此再度掀起各地学生游行示威活动。许德珩虽一直在学校教书,但他深知民众的反战情绪和对和平建国的诉求。长年对时局的关心,使他意识到和平在当下终于摆脱殖民侵略、赢得独立的中国而言有多么重要,他既不愿看到苦难至极的同胞再度陷入战争的泥沼,也极渴望满目疮痍的祖国能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实现发展和壮大。其身后的九三学社也从创立之日起,就一直站在爱国统一战线的最前面。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之际,九三学社在北平发布《拥护中共“五一”号召暨毛泽东八项主张的宣言》,以全社名义公开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宣言指出:本社自对日战争结束以后,即主张以政治协商方法,解决中国内政问题之唯一途径,数载以来,本此目的,奋斗不懈,早为世人所见···本年一月十四日,中共毛泽东先生复宣布和平八项主张,同人等认为唯有循此途径,始可导中国民主、自由、富强、康乐之境,愿共同努力,以求实现。9月,许德珩以九三学社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这也标志着九三学社作为中国的民主党派,其革命历史被社会所公认。

  (三)新中国里展作为,政权建设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后,许德珩满怀豪情地参加了人民政权工作。1949年10月22日,法制委员会成立,许德珩为副主任委员,为我国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以及制定若干法律法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53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后,许德珩先生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部长,此后十年期间,不顾古稀高龄,到各地视察工作。即使他在垂暮之年,卧病在床,仍然关心着水产事业的发展,经常支撑着病躯题词勉励。他为中国水产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建立了功绩。改革开放后,许德珩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下,仍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兢兢业业地工作。正如他晚年写的诗一样:“豪杰捐躯志已酬,史册光辉旧辈流。越过人间六十载,誓将白首再从头。”

  值得一提的是,许德珩与中国共产党渊源颇深,赴法求学期间,树立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回国后从教的二十余年间,他一直用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的思维来授课,并且翻译了马克思的著作《哲学之贫乏》、布哈林的《唯物史观社会学》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后,也一直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期间,他多次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但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每次他都接受了党的安排,勇做民主战士,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推动祖国和平民主进程。历经半个多世纪,其入党的心愿直至其89岁高龄时,才终得实现。1979年,许德珩经邓颖超、乌兰夫的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其回忆的最后,他深情地写道:我能在垂暮之年,由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我感到无限光荣。我要永远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许德珩曾说,在漫长的岁月中,他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三个时代的风云巨变,他深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正是因为他一直秉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一路从新民主主义道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一名民主战士转变成了一名社会主义战士。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其爱国情操让人为之动容。1990年,《人民日报》对其评论为“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每当国家遇到危难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挽救国家的命运舍生忘死,在所不辞。作为一位政治活动家,他为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力量。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他对社会学和哲学有很深的造诣···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时至今日,英雄已逝,精神犹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节点,当代青年学子更应当继承和发扬许德珩身上体现出的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操,用更好的自己奉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许德珩爱国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一)以榜样力量为灯,筑牢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之基

  榜样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最好的力量。古语云:“铜为镜,可正衣冠;史为镜,可知兴替;人若镜,可鉴得失”,那些杰出的榜样人物便是青年学生的一面面镜子。他们在榜样身上看到的智慧、勇气、谦逊、奉献等都在激励着青年不断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他们需要榜样的引领,需要那一盏盏明灯照亮他们的理想之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榜样的高度如同巍峨的高山,令人敬仰,许德珩先生在“五四运动”中展现出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之志。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性的特点,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借助树立与阐释如许德珩般的爱国典型与时代先锋的光辉事迹,引导大学生回溯先辈的爱国热忱与使命担当,学习并内化那份高尚情操与崇高精神。这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生动鲜活的方式演绎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增强其吸引力与感召力,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学生心中,深化其对多元价值的认知,巩固青年人的理想根基。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为当代青年学生提供成长的养分和蜕变的动力,引导当代青年学生应该把榜样精神融入灵魂与血液,汲取榜样力量,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以奋进之姿勇立潮头。

  (二)以红色基因为火,厚植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之情

  爱国是发自心底的一种信念,是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忘却的初心使命。红色基因是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之情的肥沃土壤,从井冈山星火燎原到长征路上的困境与坚持,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狼烟到新中国成立前夜的胜利曙光,这些红色故事从不停息地鼓舞着当代青年学子砥砺向前。共和国是红色的,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无数英雄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董存瑞舍身炸毁碉堡,黄继光以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他们这一腔热血、一身正气,让后世明白:爱国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一种实际行动。要厚植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之情,启示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丰富教育教学途径,让青年学子去感受像许德珩先生这样的革命老一辈为现在的繁荣昌盛所付出的努力,学习许德珩对国家前途的不懈探索,树立坚定的报国之志,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让青年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中寻根塑魂,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激励当代青年学生勇于参悟时代本质、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在实践中锤炼品德、增长才干,继续手擎红色精神标杆,把先辈们开创的视野不断推进,谱好下一步的发展序曲,成为新时代中华崛起的先进领头人。

  (三)以时代责任为帆,砥砺当代青年学生强国之志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担当时代重任,是历史加诸青年肩上的使命,亦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之源。时代的使命与青年紧密相连,许德珩先生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始终心系国运,积极践行时代使命,为现代大学生树立了光辉典范。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键在于将许德珩的精神融入课程,使爱国情怀深植心中,激励青年学生胸怀壮志,驾驭时代浪潮,以复兴中华为己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明确时代责任,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强化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把思政课搬到火热的田间地头,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铸牢学生信仰之魂,引导学生明心立志、勇当先锋、勇挑重担,筑牢精神之基,让爱党爱国成为青年学生的行动自觉,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砥砺强国之志、扛起时代责任。让青年一代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奔跑中奋力逐步,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躬逢盛世,这是属于当代青年学生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当代青年学生的担与责。当代青年应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用自己的智慧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四、结束语

  许德珩的爱国精神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一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不懈奋斗。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德珩所处的时代背景塑造了他坚定的爱国思想。从他的具体事迹中,我们感受到了那份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热爱与无私奉献,而这些宝贵的品质,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和榜样。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当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培养他们有格局的情怀,用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来挑起民族复兴的大梁,让爱国主义真在心里、实在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展现青春风采。当代青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应该以许德珩为榜样,扎根理想基础,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志向,在新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文系2022年度江西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许德珩爱国进步思想的育人作用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Z222008)阶段性成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