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凭什么短时间内跃升为消费“新热土”?

南昌演艺现场人潮涌动。全媒体记者 王祺摄
今年以来,赣鄱大地演艺热潮不断。从曲艺名家新秀的欢声笑语响彻南昌,到德云社抚州专场的座无虚席;从刀郎“山歌响起”的余音绕梁,到林忆莲、李健、毛不易等明星纷至沓来的官宣……各类演出缘何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红土地?江西凭什么在短时间内跃升为全国文旅消费版图“新热土”?
以创新为笔激活资源禀赋
江西破壁突围的“底气”,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
近年来,江西以“传统基因现代表达”的创新之笔持续激活文旅资源禀赋,让“江西风景独好”从山水意象升华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运用XR技术重现“黄金时代”,赣州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打造《梦华录》沉浸式剧本游,景德镇陶阳里将传统制瓷工艺与当代艺术展陈完美融合……“古韵新声”的沉浸式场景不仅创新了文化消费业态,更向外界传递出江西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胸襟,构建起强大的文化磁场。
作为全国唯一毗邻长三角、粤港澳、海西三大经济区的省份,江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枢纽优势明显。尤其是近年来“市市通350高铁”网络的建成,南昌、上饶、九江、景德镇等地快速融入长三角等“超级城市圈”,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武汉、南京、杭州、长沙等新一线城市的庞大消费群体,得以便捷赴赣观演。2024年,南昌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近70%,半数以上观众来自省外,更有粉丝跨洋奔赴。
江西演艺经济的“后发先至”,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前瞻视野和精准施策。2023年启动实施的“唱游江西”计划,通过“音乐+景区”“演出+非遗”等创新模式,巧妙将“单点演出”转化为“全域旅游入口”,构建起“白天游景区、夜间看演出”的全时消费链,不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更引导游客深度探寻江西的山水人文之美,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同频共振。
以服务为墨书写暖心答卷
江西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方面也下足“绣花功夫”。从演出主办方意向筹备到审批许可,再到落地执行保障,相关部门全过程跟踪做好服务。针对大型演出审批难、流程长等痛点,南昌市率先推行“一站式”服务,大幅压缩审批时限,“一日办结”甚至“秒批秒办”成为现实,极大降低了主办方的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数据显示,2024年江西省审批大型营业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90%,个人演唱会数量同比增长350%。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精准把握“情绪价值”这一现代文旅消费的核心要素,竭力为观演游客提供有温度、有细节的文旅服务。从行李免费寄存、地铁延时运营,到提供专属福利、设置外场直播等暖心服务,于“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观演体验和游客对城市的整体好感度。
以演艺为媒打造鲜活样本
演艺活动的密集落地,如同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江西文旅经济的广阔水域激起层层涟漪。
一方面,演出成为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观众在观演之余顺道品尝特色美食、游览名胜古迹,完成“观演+文旅”的深度融合体验。这种基于情感连接的“破圈营销”,其穿透力和影响力远非传统宣传所能比拟。另一方面,演艺活动作为一种高端服务消费,其杠杆效应和溢出效应显著,能有效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刀郎演唱会为例,演出期间南昌9大景区接待持票游客超5万人次,酒店入住率提升65%,餐饮消费增长48%……
然而,热度终会消退,如何将“演出效应”拉长,实现“曲终人不散”?
江西显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和深远的谋划。2025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强烈信号:大力实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行动,积极参与国家旅游风景道工程建设,推进“云游江西”数字文旅一体化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乐游江西”“Discover Jiangxi”文旅推广计划……一系列组合拳让“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叫好又叫座。
当赣剧水袖与电子音乐在庐山云雾中共振,当千年书院与先锋话剧在赣江两岸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江西在流量奔涌的时代,巧妙地书写“文旅辩证法”:以文化为魂,以演艺为媒,将“演艺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与“经济增量”。这场始于演艺、兴于文旅、成于生态的“江西现象”,为中国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李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