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井冈山:党建红网格解锁幸福密码 民声金钥匙激活善治引擎
乡村,作为农村的基本单元,是基层治理的关键阵地,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井冈山市东上乡以党建为针、民需为线,在“小网格”里穿针引线,在“微实事”中织就幸福,探索出一条“党建领方向、网格聚合力、服务暖民心”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主心骨”
东上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全力构建“党建引领+网格赋能”的基层治理模式。组建由乡村党员干部、无职党员、志愿者、银发“吉先锋”等100余人组成的网格化管理服务队伍,构建乡党委—村党支部—村小组—微网格—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治理合力,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最末端,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担责任,在网格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在服务中”的治理格局,让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
入户听诉,架起党群连心“暖心桥”
东上乡把入户听诉作为感知民情的“温度计”,坚持“脚步丈量民情,真心倾听民声”,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我弟弟一个人在外打工,突发脑梗住院,快一个月了我们才知道,现在把他接回来照顾了。”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村民向工作人员倾诉。经深入了解,其弟弟无父母子女,独自在外务工时突发疾病,接回兄长家后生活无法自理,急需长期照料。得知情况后,乡村两级干部迅速联动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核实家庭经济状况,协助办理低保,并将其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化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全乡累计走访群众214户,收集意见建议20条、诉求39件,已成功解决37件,解决率达94.8%。通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不仅精准对接了群众“急难愁盼”,还建立起“收集-研判-办理-反馈”的问题闭环处理机制,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变,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入户听诉成为党群关系的“暖心桥”。
矛盾调解,织密和谐乡村“防护网”
矛盾纠纷调解是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关键,东上乡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整合法律工作者、老干部、老党员等资源组成调解小组,构建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矛盾化解体系。

近日,东上乡一村民家的牛意外淹死在辖区一企业的蓄水池内,村民与企业代表因赔偿问题产生分歧。调解小组迅速行动,一方面实地勘查现场,邀请专业人员评估损失;另一方面依据相关法律条款,耐心向双方进行解释说明。经过5轮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3600元的赔偿协议,一场潜在的矛盾纠纷得以妥善化解。同时,对全乡8家企业安全生产进行隐患排查,推动企业完善安全生产防护设施,实现“化解一案、治理一片”。
全乡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今年以来,通过“网格预警+主动排查”,累计入户排查矛盾纠纷25次,发现矛盾纠纷32起,成功调处32起,调处率达100%,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织密和谐乡村的“防护网”。
民生保障,夯实幸福生活“压舱石”
办好民生实事,是补齐基层治理短板的“破题之钥”。东上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樟树下的议事厅”“院落议事会”等平台,把议事桌搬到群众家门口,让政策关怀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针对残疾人家庭生活不便等问题,实施“微改造”工程,今年已完成3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建成“一老一小”幸福院、“童心港湾”等活动阵地,开展关爱帮扶活动26场次。同时,积极落实民生保障政策,今年新增办理低保9人,帮助9名群众办理残疾证,开展政策宣传17场次。
下一步,东上乡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化入户听诉工作,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红色动能,推动基层治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