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润沃野 安澜泽万家 江西以“两山”理念书写新时代治水答卷

2025-05-07 06:30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郭思彦 易团飞

  白鹭掠影,碧水悠悠。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江西水利人敢为人先,用钢筋铁骨筑防线、以生态笔墨绘青绿、借文化基因传薪火,将治水实践化作赣鄱大地上的绿色答卷。

  筑起千年安澜的铜墙铁壁

  赣鄱大地的治水史册上,正书写着扣人心弦的现代传奇。

  晨光初染潦河,安义县吊钟水库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塔吊繁忙,初具规模的混凝土坝体如巨龙横卧。吊钟水库位于潦河一级支流龙安河南支上游,高49.2米、长316米的坝体如巨人挽起臂膀,将1581万立方米的碧波化作守护安义百姓的“定海神针”。这座投资8.79亿元的民生工程,预计可为19.9万人输送生命之源,同时把下游防洪标准从“五年一遇”提升至“十年一遇”,让7400亩良田告别“望天收”的焦虑。

  向东望去,迄今为止江西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赣抚尾闾工程,正在勾勒“四纵三横”水系连通的壮阔图景。170亿元重金锻造的赣江主支、北支、中支、南支拦河闸,抚河塔城拦河闸和抚河故道八字脑闸六大枢纽,如同六把金钥匙,即将打开南昌“江湖连通”的生态密码。王勃笔下“襟三江而带五湖”的盛景将化作现实——千年豫章城,从此拥有“调配江湖”的生态水网。

  “水库-堤防-蓄滞洪区”三位一体,共同织就全域防护网络。在鄱阳湖西南,在建的方洲斜塘蓄滞洪区如同巨大的生态海绵,2.04亿立方米的吞吐量足以容纳两个杭州西湖。170米宽的分洪口门暗藏玄机,2754立方米/秒的分洪能力搭配爆破启用的“黑科技”,让这片34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调节洪峰的“太极高手”。

  奏出万物共生的绿色交响

  赣江之上,裘家洲正经历着破茧成蝶的蜕变。52.7公顷的生态修复如同神奇的画笔,让曾经砂石裸露的江心洲重披绿裳。2.7公里生态护岸蜿蜒如龙,8.36万立方米抛石固脚筑起天然屏障,引得白鹭翩跹、江豚戏浪,两岸“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画卷在新时代有了更生动的诠释。

  走进安义阡陌,鼎湖镇朱桥村流水潺潺、绿荫环绕,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风光。此前,这里还是河道淤塞,杂草丛生。2021年,安义县统筹4.98亿元资金,下大力气进行全域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如今,“三区四河”重焕新生——660亩新增水面如翡翠镶嵌,75.83公里河道串起34个水美乡村,1.78万亩新灌区孕育新希望,污水处理系统如同大地净水器,让“河湖水质不低于Ⅳ类”的承诺掷地有声,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铁河大泵站的4台“钢铁蛟龙”更在书写排涝传奇。1000千瓦机组轰鸣声中,49.3立方米/秒的排涝流量化作治涝利剑,让5万亩农田彻底告别“雨季成汪洋”的困局。当80.2立方米/秒的排涝闸与泵站交响,这片199.98平方公里的土地奏响了“旱涝保收”的丰收乐章。

  赓续水利智慧的时空对话

  暮色中的汪山土库别具韵味,春雨敲打1443间青瓦,水流沿着程氏先祖设计的窨井盖潺潺而下。这里藏着令现代工程师惊叹的“绿色奥秘”,572个天井组成的“呼吸系统”,让200年不涝的奇迹仍在延续——“四水归堂”的巧思配合精密窨井,将排水科学与建筑美学完美融合。程氏家族“疏浚如治国”的祖训,在“八尺巷”的回声里化作永恒的水利箴言。

  富大有堤的千年守护仍在续写新篇。从唐元和年间的韦公堤到今日16.55公里的钢铁长城,这条见证沧海桑田的水利“活化石”,正通过加固工程焕发新生。28.85米的堤顶工程筑起百年防线,滨江路堤的银杏大道,让防洪工程变身为市民流连的生态画廊。

  赣江游航线则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当游轮驶过焕新的裘家洲,八一大桥的钢虹与滕王阁的飞檐在碧波中相映成趣,“一江两岸”风光永驻。水利枢纽塑造的17.88米恒定水位,不仅让“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四季常在,更使这条黄金水道成为传播水文化的流动讲堂,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打卡。

  这是江西治水的时空交响:从千年古堤加固升级的铿锵脉动,到生态绿洲候鸟振翅的轻盈节拍;从水库大坝截流云雨的雄浑重音,到阡陌清渠润泽沃野的温柔和弦。这份融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于一体的“江西实践”,不仅是江西践行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实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