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核能国际合作 为全球核能产业链重构贡献“中国方案”——评《“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核能国际合作研究》
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风暴”持续发酵,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产业链遭遇严峻的结构性挑战,世界经济进入“贸易规则重构”的深度调整阶段。“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全球产业链如何重塑?”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政府、专家、学者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考题”。而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重要的合作平台、丰硕的合作成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与争相效仿,也为未来世界经济的走向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能产业链的国家之一,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核能发展已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总数达102台,总装机容量突破1.13亿千瓦,标志着中国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展成就,既对全球核能产业发展格局产生影响,又为全球产业链重塑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能源体系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东华理工大学马智胜教授团队新著《“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核能国际合作研究》的出版恰逢其时。当前,世界能源版图正经历“东升西降”的结构性变迁: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构筑新能源技术壁垒,欧盟在能源危机倒逼下重启核电计划,而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三代核电产业集群,“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的商运,标志着我国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在此语境下,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引,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核能治理的战略逻辑与实践路径。该书突破传统能源研究的单一技术视角,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创新和扎实的实证研究,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核能国际合作分析框架,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
在理论建构层面,研究团队系统整合了国际合作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创造性提出“双循环嵌套模型”。该模型将核能技术扩散置于“一带一路”制度框架中进行动态考察,揭示出能源合作与制度协同之间的辩证关系:技术层面的设备输出牵引着标准体系的共建,而政策沟通又反向塑造着技术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这种将物质性要素与制度性要素有机融合的理论创新,有效克服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的二元对立。
在方法论创新层面,研究团队将生物学动态因子模型引入风险评估体系,通过构建包含18个二级指标、53个观测变量的风险矩阵,实现复杂社会系统的量化解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制度距离”概念的操作化处理:通过设置法律兼容性指数、监管对话频度等复合指标,将抽象的制度差异转化为可测量的风险参数。这种基于博弈论框架的风险评估模型,为国际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在战略设计层面,研究团队基于对全球43个核电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提出了“梯度对接”的合作策略。该策略精准对接不同发展层次国家的能源需求:对巴基斯坦、南非等新兴核电国家实施全产业链合作,对英国、法国等传统核电强国侧重联合研发,对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等铀资源富集国创新“资源-技术”置换模式。这种差异化路径设计,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要“对接各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书中特别强调,我国在高温气冷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前沿领域的领跑优势,正成为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的关键突破口。
在实践启示层面,专著提出的“梯度合作模式”具有显著的政策参考价值。研究团队依据沿线国家能源结构、制度环境和技术能力的差异,设计出技术援助、产能合作、联合研发等差异化合作路径。其中关于“监管风险缓释机制”的构想颇具创见,主张通过建立多边核安全对话平台,将技术标准对接前置于具体项目合作,这种制度设计思路对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在于其不仅为观察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微观案例,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基于南方国家合作视角的国际技术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在单边主义抬头的今天,书中揭示的“以技术合作促规则重构”的中国智慧,或许正是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新密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峰会上指出的:“绿色发展的关键在技术创新,合作的本质在共享共赢”,这部专著恰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最具象的学理注脚,对于关注全球能源转型、国际发展合作以及科技外交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具有范式创新意义的力作。
作者:伍新木
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区域关联乘数效应提出者。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马工程《区域经济学》大学教材主评委。曾任湖北省首届省市咨询委员。九届十届湖北省人大常委,法制委员。曾为教育部十二五国家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