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第一声啼哭——记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助产士团队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王馨文报道:产房的监护仪在阵痛间隙轻声鸣响,沾着汗水的胎心探头传递着胎心的律动,走廊里匆匆的脚步踏碎深夜的寂静——这是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助产士们日夜坚守的“工作常态”,却是准妈妈们分娩路上最安心的“守护之光”。这支34人的助产士团队,用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了千万个家庭的破晓时分。她们以专业为盾,以温柔为灯,在产房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守护着每一个生命最初的啼哭。
“别怕,有我陪着你”
“用力,再坚持一下!”“呼吸放松,宝宝很配合”“你做得很棒!”……分娩不仅是生理过程,更是一场心理战。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的产房里,助产士们的声音总是温柔而坚定。
“受不了了!太疼了!我要剖宫产……”深夜的产房里,一名产妇哭喊着。当班助产士周媛立即俯身检查,手指在产妇腹部轻柔滑动:“宫缩很有力,宝宝正在努力往下走呢。”监测仪上规律的胎心曲线印证着她的判断。
在取得产妇同意后,有着十余年导乐经验的钟百慧接过了接力棒。钟百慧面对产妇小灵因剧烈宫缩疼痛而崩溃的情绪,她先是递上一块巧克力和温水,然后稳稳扶住产妇的手臂:“来,我们慢慢下床走一走。”。在导乐车的支撑下,小灵的步伐渐渐轻快起来。“吸气……呼气……对,就是这样。”钟百慧像一位耐心的教练,引导着小灵适应分娩的节奏。
当宫缩加剧时,钟百慧迅速调整方案:分娩球摇摆缓解压力,侧卧位帮助胎头旋转……最终在助产士们的配合下,凌晨1点15分,一个8斤的宝宝顺利出生。产妇拉着钟百慧的手感激地说:“多亏了你们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陪伴,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刻坚持了下来。”
“我们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情感的支撑者。”周媛说。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甚至只是静静地握住产妇的手,都可以是最有效的“情绪良药”。

“突然的急呼,是我们的冲锋号”
助产士的手机下了班之后从不静音或关机——这是团队心照不宣的约定。据助产士廖燕华介绍,由于分娩的不确定性,团队需24小时待命。因为在迎接新生命的道路上,看似水到渠成的自然分娩实则暗藏玄机,产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突发状况。助产士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持续评估胎心监护数据,精准解读产程进展,及时识别异常征兆,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这种全方位的专业守护,是确保母婴安全的关键保障。
“胎心骤降!”一位助产士敏锐捕捉到监护仪突然显示胎儿心率跌至50—60次/分,远低于正常范围。她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一手按下紧急呼叫铃,一手为产妇垫高臀部,同时快速汇报值班医生。
经检查产妇确诊为隐性脐带脱垂,必须立即剖宫产。产科护士长肖文萍迅速带领团队分工协作:一组准备手术器械,完成术前消毒;二组联系麻醉和新生儿科;三组持续监测胎心,保持关键体位。整个过程紧张有序,每个环节都精准到位。
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危急,助产团队立即展开复苏:清理呼吸道、正压通气、药物复苏……经过专业抢救,宝宝终于转危为安。
这场生命接力中,助产士团队展现出教科书级的专业素养:从初期预警到术中配合,从产妇支持到新生儿抢救,每个环节都彰显着助产团队过硬的应急能力和默契配合。正如廖燕华所说:“我们平时千百次的演练,就是为了关键时刻能快这救命的一分钟。”

“技术是底气,热爱是动力”
“胎位异常?试试B超引导自由体位!”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仰卧位。自由体位接生技术的引入,让产妇可以选择侧位、跪位、站位甚至坐位分娩。“每项技术都需反复演练。”同时负责助产技术培训的助产士周媛介绍,团队每月考核操作,甚至模拟“肩难产”等场景。据统计,2024年医院共迎来了8000余名新生儿,其中采用新技术的分娩案例显著提升了产妇满意度。
团队近年来引进多项新技术:自由体位接生降低剖宫产率,新生儿早期保健技术提升婴儿评分,穴位按摩缓解产痛……但最让她们自豪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带来的改变。一位经历过严重会阴裂伤的二胎妈妈说:“上次分娩给我留下阴影,但这次助产士的会阴保护技术和按摩指导,让我几乎无损伤。”这样的反馈让团队觉得所有努力都值得。
“为什么坚持?”面对提问,助产士们的答案出奇一致:“因为热爱。”肖文萍翻出手机里存着的家属感谢信:“看到妈妈抱着宝宝的笑脸,一切都值得。”
这种热爱也在传承。团队采用“老带新”模式,资深助产士手把手教授会阴缝合技巧,年轻成员则带来创新的导乐方法。“我们不求完美,但求安全与进步。”肖文萍说,“因为每个生命都值得最好的迎接。”

从晨曦初露到夜深人静,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助产士团队的脚步从未停歇。产房里承载着每个家庭最美好的期待,而这份期待正是助产士沉甸甸的责任,她们是守护生命花开的天使,是托起新生命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