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库区移民“就业地图”


陈伟超(中)与其他两名库区移民在上班。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摄
每个工作日7时,陈伟超像往常一样骑电动自行车,汇入上班的车流。这个上栗县流源水库的移民,如今已成为上栗工业园嘉禾电子厂的技术能手。
陈伟超的故事,是上栗县破解流源水库移民就业难题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上栗县通过精准摸排、分类施策、动态帮扶,帮助库区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绘就一幅库区移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
投资20.13亿元建设的上栗县流源水库,是我省“十四五”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该工程于去年6月开工,计划于2027年6月完工,共涉及征迁800余户5200人,其中鸡冠山乡占790余户5000余人。
“库区移民就业的重点在我们乡。”鸡冠山乡党委书记李科介绍,为确保移民就业工作精准高效,上栗县组建了征迁工作专班,联合乡镇干部组成网格服务队,对征迁村庄划片包区,挨家挨户开展劳动力就业状况登记。
该乡乡长曾德运表示,通过入户摸排,实现了“七清”——库区劳动人口构成清、生活状况清、文化程度清、技能情况清、就业意向清、培训诉求清、创业方向清。
“有了这本‘就业地图’,1100名劳动力的就业情况一目了然。”李科说,这为后续精准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上栗工业园鑫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库区移民陈斌正熟练操作精密仪器。去年7月,他通过“5+2就业之家”平台的送岗服务,不到一周就找到了这份工作。
陈斌的顺利就业,是上栗县分类施策的成果之一。该县依托“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移民群体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有就业意愿且劳动能力强的,推荐至工业园区企业就业;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贷款、技能培训和专家指导;劳动能力较弱的,安置在公益性岗位托底保障。
“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尤为明显。”该乡党委委员李岱介绍,库区移民张文香通过创业培训和贷款支持,创办了“安心月嫂”服务中心,目前已吸纳10余名库区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超8000元。
上栗县还打出“创业贷款+产业孵化”“资金扶持+平台孵化”组合拳,同时邀请专家提供“一对一”项目指导。
此外,上栗县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移民打造分层培训体系:青壮年主攻机械维修、电商运营;中年人专修家政服务、特色种植;银发群体开发手工艺等灵活就业项目。
4月28日上午,在上栗县康养中心,库区移民何萍正耐心指导妈妈们照顾婴儿。
何萍家曾是库区移民中的“零就业”家庭,没技术、学历低,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搬迁后,她一度为生计发愁。在政府的帮扶下,她参加了养老护理和婴幼儿护理培训,如今月收入达7500元。
上栗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欧阳坤介绍,为确保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县里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程。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创业贷款超1200万元,举办技能培训45期,惠及1400余人次,库区移民就业率从搬迁前的62%提升至95%,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增长至3.9万元。
“移民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欧阳坤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送岗+创业+培训”服务体系,让更多库区移民端稳就业“饭碗”,共享发展成果。
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实习生 蓝润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