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梓埠镇每年制售1200艘龙舟,年产值超3000万元 百舸争流扬古艺


工匠在赶制龙舟。
在万年县梓埠镇,传承数百年的龙舟制作技艺正焕发新生。随着赛龙舟成为文旅新宠,这个滨水小镇通过工艺创新、产业升级和文化赋能,将传统手艺转化为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古法新韵: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身
4月27日,乐安河畔,梓埠镇的龙舟厂房里一派繁忙景象。工匠们或俯身弹墨画线,或专注拼接打磨,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的清香。场地上,数十艘龙舟整齐排列,等待最后的彩绘上漆。
“订单已经排到端午节后了。”万年县唯美龙舟制造厂负责人陶心根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根据客户的反馈改进龙舟设计,以新工艺适应市场新需求。今年,厂里9名工匠已赶制60多艘龙舟。
传统龙舟制作工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亮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37岁的李义正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新型龙舟图纸。
几年前,万年县颇有名气的龙舟工匠李明亮,动员在深圳工作的儿子李义返乡,加入龙舟制造技艺传承队伍。这名从深圳返乡的“龙舟二代”将力学原理融入设计,精确计算承重与尺寸,使龙舟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速度更快。“我们首创的玻璃钢漆工艺,让龙舟使用寿命大大延长。”李义展示的专利证书上,记录着这个年轻团队不断技术创新。
产业蝶变:从走村串户到园区集聚
时光回溯到2014年,老工匠李明亮还带着徒弟们走村串户帮人造舟。那时,梓埠镇虽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匠人,但分散作业、效率低下。后来,李明亮租下场地自办龙舟制造厂,龙舟年产量也不过20多艘。
转变始于产业化探索。随着“龙舟热”兴起,当地政府引导成立龙舟产业发展协会,建设占地100亩的龙舟文化产业园。如今园区已经建成,将进驻的龙舟制造企业,采用标准化流水作业,将一条龙舟的生产周期从半个月缩短至一周。目前,该镇拥有60多家龙舟生产企业,400余名工匠。
“去年我们卖出106艘龙舟,八成订单来自省外。”李义的公司已实现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运营。去年6月,在2024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中,就有14艘传统龙舟出自梓埠镇工匠之手。数据显示,梓埠镇龙舟年产量突破1200艘,产品远销东北冰上龙舟市场,预计今年总产值超3000万元。
文化赋能:打造“龙舟经济”生态圈
梓埠镇正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推动龙舟产业创新发展。该镇依托深厚的龙舟文化底蕴,已形成集制造、文旅、消费于一体的产业生态,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要想持续壮大龙舟产业,必须深挖文化内涵,打通各环节链条。”万年县龙舟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李永传介绍,他们开展了龙舟制造、龙舟比赛、龙舟旅游、龙舟文化展、龙舟艺术表演等系列龙舟文化活动,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产业升级方面,万年县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他们正着力推动传统技艺现代表达,将建设沉浸式体验馆、非遗工坊、赛事中心等业态,开发文创衍生品,打造特色旅游线路,让这项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 文/图